在这个人人追求冻龄、逆龄的时代,谁能想到——长得太年轻,竟也可能成为“原罪”?
一位软件工程师在社交平台Reddit上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尽管拥有九年工作经验,却因为一张“娃娃脸”而被贴上“初级员工”的标签,晋升机会反而被一位长相成熟、经验不如自己的同事抢走。
另一位Reddit用户则表示,尽管自身资历齐全,却常被排除在原本有助于知识交流、技能提升与职业发展的专业活动之外,甚至被他人当作“小孩”看待。
外貌在职场中确实举足轻重,能左右上司、同事甚至是客户的第一印象。
对“娃娃脸”的偏见,其实是一种普遍存在却容易被忽视的职场隐性歧视,影响着各个性别、各类专业人士的发展与认可。
亚洲人较多有“娃娃脸”?红蚂蚁的先生刚好相反“长得挺着急”,刚大学毕业二十多岁时,已经拥有一张“四十岁的脸”。
不过,他选对了行业,从事的行业服务对象多是主管级别的高层,得益于他沉稳、成熟的外表,还真的没人质疑他的专业性,工作中也从未“穿帮”过。
他坦言,在商业顾问或咨询类行业,“脸上有岁月雕刻的痕迹,客户才更愿意听你说话、采纳你的建议”。因此,他从不主动提及自己的真实年龄。
红蚂蚁则有一张不显老的“娃娃脸”。
虽然毕业多年还生了两名孩子,依然经常被受访者亲切地称为“小妹”,还时常被问道:“你在这行多久了?” “哇,看不出来你已经做了10年耶!”
听到这些“赞赏”时,心情总是复杂的。一方面觉得被夸年轻很开心,另一方面又难免有点小受伤,毕竟多年积累的专业资历,似乎没能第一时间被看见。
2003年由整形外科医师白壁幸夫、铃木喜郎、与Samuel Lam共同进行的一项研究就显示,亚洲人面部特征更容易被归类为“娃娃脸”。
这是因为亚洲人常拥有更圆润的脸型、内眦褶(常见于亚洲人的眼睑结构,上眼睑的皮肤褶皱)、低鼻梁和后缩下巴等特征,这些特征与婴儿脸部相似,容易让人潜意识将这种脸与“稚嫩”联系在一起。
他们通常与外表看起来更成熟的人区别开来,虽然会被联想到诚实、亲切、值得信赖、讨人喜欢等正面特质,但同时也有着负面的刻板印象,比如顺从、软弱、不成熟、天真与能力不足等。
“成熟”的面孔与能力和权威混为一谈?在职场上,年轻不再是本钱?(商业时报)瑞信德律师事务所(RHTLaw Asia)的律师兼新加坡社科大学法律讲师Ben Chester Cheong也同意有着一张娃娃脸是足以妨碍一个人升职的。他最近在《海峡时报》上撰文发表自己的看法。
Ben引述哈佛商学院在2023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面部特征确实会影响一个人的职业发展。
研究团队通过机器学习分析了1万2000张面孔,并据此开发出一个“魅力分数”(charisma score)模型,根据11个特定的面部特征,来衡量个人在视觉上的“明星潜力”。
结果显示,“娃娃脸”特征会降低他人对个体魅力的评价,而高颧骨、大眼睛、面部对称等特征,则会让人与能力和权威的认知“对号入座”。
研究人员再通过比对高管与普通员工的职业社交网站领英,来验证了他们的模型。该研究结果显示,领导职位者的“魅力分数”普遍较高。
这一发现进一步支持了他们的假设:面容的“成熟感”在职场晋升中确实具有影响力,“娃娃脸”会拉低魅力评分,意味着外貌过于年轻,可能成为别人不把你视为领导人才的重要原因。
研究团队成员之一的张顺源(译音)助理教授指出,评估者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面部特征对自己的“职场命运”产生了多大影响力。
这也突显了这些偏见的无意识性,使得应对和解决它们变得格外困难,必须依赖具体的干预策略。
BBC记者Zaria Gorvett在2021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也指出,外貌比实际年龄更显年轻,确实会对一个人的职业发展轨迹产生显著影响。
这种认知偏差往往觉得“娃娃脸”的人更适合某些特定职业领域,例如教育、护理等偏向关怀性质的行业,而长相更成熟者则更适合出现在管理层或领导岗位中。
这种潜意识的偏见,可能导致有着“娃娃脸’员工在争取领导职务或需要果断、主导性的任务时被忽视。他们可能难以赢得同侪的尊重,也不易在关键场合中举足轻重,从而影响其职业成长机会,甚至可能出现薪酬上的差异待遇等等。
年轻人和老年人一样,都有被歧视的风险以能力论英雄,而非以貌取人。(联合早报)Ben也认为刚在今年1月通过的新加坡《职场公平法案》,虽然保障雇员不受年龄、国籍、种族、性别、宗教、语言等11方面的歧视,然而它并未明确将“外貌”列为受保障的特征,这可能使拥有“娃娃脸”的专业人士面临歧视风险。
2017年美国心理学会的一项研究发现,年轻员工在工作场所受到的歧视程度与年长同事相同甚至更高。
2019年职总就业与职能培训中心的一项调查则显示,新加坡千禧一代正在努力消除被贴上“自私”或“不能吃苦”的刻板印象。
Ben指出,对于年轻又长著娃娃脸的新加坡专业人士来说,他们面对的挑战将更复杂。因为大家不仅根据他们的实际年龄来评判他们,还会根据他们的感知年龄来评价他们。
过去,职场上的年龄歧视多指向年长员工,如今矛头却逐渐转向年轻人,而且这种“反向歧视”在社会上竟被视为理所当然。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