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新加坡国务资政兼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张志贤在首届思想中国论坛(ThinkChina Forum)致辞,聚集中美关系,表示面对中美博弈,小国也能有所作为。
以下内容为新加坡眼根据英文翻译整理:
尊敬的各位来宾,
女士们、先生们,
引言
再次来到2019年思想中国论坛(ThinkChina Forum)启动的会场,我深感荣幸。我特别喜欢“思想中国”logo中的那颗小红点,因为它寓意非凡。
正如我当时所说,思想中国论坛是内行人,但同时又以局外人的视角解读中国。这对那些虽然不精通中文,但对中国发展抱有浓厚兴趣的人们来说,极具价值。
今天论坛探讨的问题是: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中国的未来将如何走向?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中国地域广阔、问题复杂;而当今全球事务充满变数,恐难得出明确答案。许多结果取决于中国及其他主要行为体所做的选择。
但我们可以做的是,建立一套概念框架、一种思维方式,帮助我们审视这一问题,并将观察到的事件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理解。
超越历史终结论
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冷战结束后出现的单极时刻,为中国带来了一段令人瞩目的增长期。短短四十年间,中国使8亿人口摆脱了贫困,其一线城市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具活力和繁荣的都市之一。
中国增长的红利远超国界。中国的经济扩张不仅成为全球增长的重要引擎,而且作为“世界工厂”,将廉价商品带入各国家庭和工作场所。
现今,中国正处于增长的更成熟阶段,这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然而,我们已经超越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因此中国如今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国际环境。
为厘清这种局面,我们可以考察中国必须应对的内在和外在驱动力;国内政策选择,以及在国际层面上,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决策和行动如何相互作用。
内部因素
在国内,中国正面临结构性挑战。这些挑战并非中国独有,而是各国在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型过程中普遍遭遇的困境。但中国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因其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
首要挑战来自人口结构。2022年,中国人口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印度人口总量已超越中国。自2015年起,中国劳动力规模持续收缩。与印度、印尼、越南等仍具人口红利的亚洲国家不同,中国的人口红利期已然结束。
在抚养比问题的另一端,挑战同样严峻。中国老龄化速度之快,在现代国家中几乎前所未见。未来十年,每年将有超2000万劳动力退休。
到204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逼近30%。快速老龄化带来的养老保障缺口、医疗需求激增等社会压力必将日益凸显。
第二重挑战源于社会期待值不断提高。社会越繁荣富裕,需求越多元复杂。例如,经历过"赤脚医生"时代的老一辈已难满足于过往的医疗条件,而年轻一代对医疗服务更是抱有更高期望。
此外,中国还面临为更多高学历人群提供就业机会的挑战。去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达创纪录的1180万,较十五年前翻倍——其中大量集中于理工科(STEM)领域。
国民教育水平提升蕴藏巨大潜力,但若就业机会、经济前景与生活质量未能匹配期待,则可能转化为社会压力。
我记得曾与负责高等教育扩招的时任中国副总理李岚清讨论此议题,他指出这是民众所需。我回应道,此举固然利国,但需警惕:教育提升未必直接带来幸福感——这是另一个维度的问题。
上述挑战引出了中国的第一组战略抉择。
在国内事务上,中国完全有能力自主选择推进高质量发展、维持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契约关系。中国在反腐斗争(包括高层反腐)成效显著,通胀水平总体可控。
中国政府已锁定多项国内政策改革领域并积极推进,包括:(一)未来15年逐步延迟退休年龄;(二)大力发展银发经济;(三)转向内需驱动型经济模式;(四)通过自动化、机器人及人工智能提升生产率,降低劳动力依赖;(五)改善地方政府财政可持续性,稳定房地产市场。
中国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间成功应对更大挑战的历史经验,让我们对其化解当前难题保有信心。这些挑战绝非易事,但一个稳定、增长、繁荣的中国终将为地区乃至世界带来显著的溢出效益。
外部因素
现在,让我们将目光投向中国的国际环境。
中国的崛起已深刻改变了其对外关系的格局。相比近四分之一世纪前以发展中经济体身份加入世贸组织时,如今的中国已成为一个体量庞大、技术先进的经济体,更是一个重要的贸易与出口大国。
中国的军事实力也不断增强。以联合国安理会五常为例,美国国防开支约800至9000亿美元,远超其他四常的总和。 但若不计美国,中国约2500亿美元的国防开支与其他三常加起来相当——即便俄罗斯自乌克兰战争以来其国防预算已增至三倍。
中国已在多个科技领域占据全球领先地位:在绿色技术领域形成市场垄断优势;根据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关键技术追踪报告》,中国在64项关键技术中的57项科研创新方面居于引领地位。这一跨越式发展令人瞩目——二十年前美国还在这64项技术中的60项保持领先。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