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大国博弈破局智慧:身处中美之前,小国该如何作为?

1天前     静姝     1710

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追求"强起来"的历程不难理解。但中国必须预见并接受其他国家对这种转变的回应。

当前大多数国家已不再视中国为发展中国家。这种认知转变影响着各国对华交往的预期,特别是在经贸关系中,以及对中国在全球议题上承担更大责任的期待。

在此背景下,中国正面临第二组战略抉择——关乎其与国际社会整体关系的关键议题包括:(一)贸易政策;(二)知识产权政策;(三)推动技术研发、生产与出口的产业政策;(四)如何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尤其是存在领土主张重叠的争议问题;(五)如何综合运用硬实力与软实力影响全球安全经济事务,维护资源与市场准入。

中美关系

中国在这些外交政策问题上的立场将影响其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最重要的是与美国的关系。

然而,总的来说,中国及其舞伴美国的根本问题是:我们渴望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我们向往什么样的世界? 一个国家寻求凌驾于所有其他国家之上,甚至是主导地位,是出于能够制定对自己有利的规则的愿望,还是出于害怕被其他国家主宰的恐惧。这种做法本质上是零和的。 习近平主席在致特朗普总统连任的贺电中写道:“历史告诉我们,合作对两国都有利,对抗对两国都不利。”

承认合作带来的好处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要双方都按此行事则是另一回事。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对抗展示实力,也可以选择通过合作展示实力和自信。不幸的是,目前双方似乎都在通过对抗而非合作来展示实力。 这种选择——是成为舞伴还是成为对抗的角斗士——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中美之间,实际上存在三类问题。

第一类是那些可能导致重大冲突的“深红线”问题,如台湾问题。第二类是存在分歧,甚至存在深刻分歧,但本身不应导致冲突的问题,例如贸易失衡、保护主义政策、毒品和知识产权保护等。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谈判解决。第三类是全球公共品问题,如气候变化和疫情防控,这些问题需要合作,并且本质上是共赢的。

双方都宣布不寻求也不希望与对方开战。既然如此,双方就应该努力管理好第一类问题。这将为建设性地解决第二类问题以及就第三类问题开展合作奠定基础。

但如果一方或双方认为对抗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那么第二类和第三类问题则只是为冲突做准备的筹码。

对小国的启示

那么,这一切对我们——尤其是亚洲地区的国家——意味着什么?

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国家大小,各国都将谋求自身利益。但需区分狭隘短视的利己主义与开明长远的国家利益观。

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基础上的交往,更可能孕育持久伙伴关系,而非仅追求短期收益。

大国与东南亚及本地区互动时,应基于各国自身价值,而非仅透过大国竞争的棱镜看待我们。

作为小国,我们无法左右大国抉择,但绝非全然被动。就我们而言,作为小国,我们确实有发言权。

新加坡与中美均保持良好关系(包括自贸协定),并与志同道合的国家构建广泛合作网络,涵盖海湾合作委员会、欧盟、英国、南方共同市场、印度、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及涵盖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的欧亚经济联盟等。

当前全球不确定性加剧,正推动各国加速缔结合作纽带。印度即是一例——其正成为英国、欧盟、海合会、新西兰等多方争相拉拢的伙伴。

区域层面,我们需强化自身团结与韧性。无论是国家个体还是东盟整体,这种凝聚力的提升将增强我们在任何国际变局中的应对能力。

我们还应继续拓展多元伙伴关系网络——涵盖美国、中国、同时包含或排除二者的机制皆可——只要这些机制秉持开放原则,欢迎认同共同规则的经济体加入。例如印太经济框架(IPEF)、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亚太经合组织(APEC)、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四大机制,分别对应"含美不含中""含中不含美""二者皆含""二者皆不含"的模式。尤其CPTPP于去年底首次扩容接纳英国,突破"跨太平洋"地域限制。

这些双边、多边及"小多边"合作架构,正为贸易投资相对顺畅流动构筑基石。

结语

如何理解更大的历史背景和图画?四十年前(1985年10月),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先生有幸在美国国会众参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演讲,反思二战结束四十年后的世界格局,并展望21世纪前景。

李先生说,我引述他的话:"21世纪可能呈现两种图景…过去四十年间,政治疆界得以维持,是因为相互冲突的(通常带侵略性的)的民族能够通过贸易来实现改善其境遇的愿望。若这种调节不同发展速度社会矛盾的路径不复存在,世界或将重归传统的征服与势力范围争夺模式。" 引用完毕。

自1985年又四十年过去,我们已身处李光耀预言的21世纪。这番洞见至今振聋发聩,仍指引著各国当下的抉择。

我们共同渴望和平繁荣的世界与更美好的生活。道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深化对中美关系的认知——无论对两国自身,还是受其影响的我们——都至关重要。

新加坡因此乐于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的交流枢纽,供各方就这些关键议题交换观点、开拓视野。

今天的"思想中国"论坛为此再添平台,与智库五百余位撰稿人的思想库形成有益互补。

期待接下来的讨论,聆听诸位真知灼见。谢谢!

HQ丨编辑

HQ丨编审

新加坡总理公署丨来源

新加坡总理公署丨图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