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加北组屋在2021年11月试用新设计的透明回收箱,测试透明或分门别类的回收箱,是否能降低垃圾箱的污染率。(联合早报)
作者 卢丽珊
近年在台湾经营生意和生活,最直接收益的好习惯,就是从家中就开始分类和回收资源,因为大环境人人必须那么做,已完全循资源回收的“法则”。
然则,一回到新加坡又抛到九霄云外。这份小小的内疚感促使我决定在虎年伊始,在家中就开始分类和回收资源。
台湾全民的回收率高达百分之50。新加坡截至2020年,相比之下只能做到13%,而且还逐年下降。
台湾的垃圾分类回收。(互联网)
台湾能,为什么新加坡不能?
虽然我相信新加坡应该有更好的条件做得更好,我们就是一直温吞吞、慢半拍。
由此可见,大环境的立法、高力度宣传和推广,以及硬件的配合,是全民投入资源回收——从意识培养到形成日常习惯——不可或缺的因素。
生活在台湾,我曾亲身见证环保的各个环节。
以我为例,住户必须在晚上9点35分听到播著贝多芬《致爱丽丝》乐曲的两辆垃圾回收车来到前,和邻居在小区楼下集合,将可回收的物品、厨余(剩下的菜饭、果皮和蔬菜等有机垃圾)和一般垃圾三大类上交。
台湾的垃圾回收车。(互联网)
首先我们在家里就必须先分类金属、纸张、塑料和玻璃,确保它们已清洗干净、晾干、分别装入个别的袋子。
第一辆垃圾车备有一个大桶,让我们将厨余倒入,以及将(必须使用特定蓝色塑料袋)包装好的一般垃圾扔进去,跟在后面的回收车则收取那些可回收的物品。
由于家中已进行资源回收(分类和积累一袋才送走),当地民众是不可以将家中的垃圾或厨余带到公共场合的垃圾桶(分两个部分:垃圾和可回收资源),例如地铁站内的垃圾桶扔弃的。违法者被罚款的新闻时有所闻。有鉴于回收资源的强大力度,很多人都感觉台湾街上的垃圾桶相对较少。
虽然很清楚资源回收的好处,但是要做到台湾那样的“极致”,还是需要一点时间适应。例如我们都很习惯将饮料包装随手一扔,这个在台湾则是 NO NO!我们必须清空包装的每一滴汁液,还得冲洗干净后才能丢弃。洗发精和清洁用品的罐子也必须一样处理。
在台湾下楼丢垃圾的意外收获:可以顺便赏花赏月。(作者提供)
一开始,我一边洗一边嘟哝,这样不是更浪费水吗?后来才知道,不负责任的不清洗干净回收物品,物品即使“上缴”也会弄脏或污染其他物品,这将导致全部变成废弃品。
另外一个“不便”是必须紧记回收时间(一般家庭一周下楼丢两、三次,回收车每周来五天),有时在外约会或工作,也得十万火急赶回来赶上回收车,感觉有点滑稽。
有时还会记错时间,众人皆醒我独醉,兴高采烈提着垃圾下楼,怎么等著等著都没有半个邻居下楼?啊!猛然才想起,垃圾车今天不会来!
后来住久了认识楼上楼下的好邻居,非得当天丢垃圾的话,也可以请她们代劳,反过来我也会帮助他们处理。
风雨无阻目睹楼下邻居聚集扔垃圾,也看到人生百态,是台湾小区生活的一道风景。有时冒着冬雨撑著伞也得下来扔垃圾。台风天台风不太强的话,还是得下楼。也有工作忙碌的邻居透露,他们无法配合时间,早上上班直接开车将垃圾送去特定回收站等。一些住宅小区则由管理处中央管理和代劳,但是住户还是得将分类好的垃圾拿到楼下管理处。
新加坡随处可见的分类垃圾桶。(卢丽珊摄)
这些生活上的改变看似微小,其实意义重大。单单是为了确保产生最少的厨余,就能让我们不浪费食物、珍惜食物、避免准备过量的食物。
在频密处理回收品的过程中,我们真的会从一件件从珍贵物品沦为废品或回收品的过程,冷不防的怀疑起人生,思考起生命。或许还会从中唤起“小我”也能在地球挥发小小的作用——在购买下一件物品时慎重、再慎重!
Recycle(循环回收)、Reuse(物尽其用)和Reduce(减少使用)是资源回收的完整过程。
新加坡某些商场内也设置了能回收电子产品的电子垃圾箱。公众可以把想丢弃的打印机、电脑、手机、机顶盒等资讯通信科技产品、电池和灯泡丢进这个垃圾箱,环保的同时也能累积积分换取购物礼券。(联合早报)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