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新加坡卫生部通报,新增确诊1万6857起,含本土病例1万6714起、境外输入143起,累计69万6652起。死亡病例新增13起,累计999起。
新加坡未来日增恐破4万
新加坡昨日(2月25日)确诊病例高达18697,近2万。据专家推算,最快两个星期后疫情会达到拐点,迈向新高峰,新加坡的日增病例将很有可能突破4万。
伊丽莎白诺维娜医院传染病顾问医生梁浩楠表示,疫情拐点大概会在45%到50%人口受感染后到来。他也发表对本地检测机制的看法,他认为本地的病例记录并不齐全,每日的真实病例可能是公开数据的3至4倍以上,早已多达10万。
(图源:pixabay)
新加坡国立大学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古阿烈副教授也认为,新加坡有可能和丹麦情况相似,日增4万起确诊病例才到拐点。
新加坡究竟感染了多少人?
何时能达到群体免疫?
新加坡究竟感染了多少人?既然走的是“共存”路线,那么,何时能达到群体免疫?
《新加坡眼》试着做一些假设和演算。
首先,我们看看目前的数据:
客工宿舍采取的是闭环管理,我们主要探讨本地社区疫情。
新加坡去年12月开始出现奥密克戎病例,我们姑且以今年1月6日为奥密克戎波的开始。
按这个划分可得出:在原始病毒波和德尔塔波,新加坡本地社区确诊19万2563人;在奥密克戎波,确诊37万9656人,前后一共57万2219人。
我们接下来的分析和推算,会用到三组数据。
一、参考两组有关自然感染的数据
现在我们来参考两组数据。
先看第一组。
2020年底,新加坡政府对客工宿舍住户进行血清抗体检测,发现9万8289人有冠病抗体,而之前核酸确诊的有5万4505人。
换句话说,近10万人是核酸检测不出体内有病毒,但实际上早已被无症状感染并自愈。血清抗体阳性的人数,是核酸阳性病患的一倍。
客工宿舍一共是32万3000人。这么算下来,客工宿舍被感染的一共是15万2794人,阳性率为47.3%。这是发生在原始病毒波。
现在我们看看第二组数据。
2021年4月16日,中国疾控中心引述中国学者在《柳叶刀》发表的里程碑式研究报告指,在2020年4月武汉解封后,在武汉所辖全部13个区,以严格的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3556个家庭计9542名居民的代表性样本进行冠病病毒抗体检测发现,在9542名受试者中,532人冠病病毒抗体呈阳性,经校正后,人群抗体阳性率为6.9%,其中82%无症状、40%存在中和抗体。
综合上述两组数据比较得知,2020年新加坡客工宿舍阳性率为47.3%,同年武汉阳性率为6.9%。
我们将以这两组数据为基础,推算新加坡本地社区的阳性率。一方面,客工宿舍环境比武汉社区和新加坡社区的环境更易传播病毒;另一方面,新加坡采取“共存模式”,因此,新加坡社区阳性率绝不可能接近武汉当时的6.9%。
以此观之,新加坡社区自然感染的阳性率至少在6.9%至47.3%之间,而且应该大大偏向47.3%。
另外,还有一点必须考虑。当时武汉和新加坡客工宿舍流行的是原始病毒株,而新加坡的已进入奥密克戎波,感染率远远高于当年,因此,如果阳性率已超47%,丝毫不叫人感到意外。
实际上,既然走的“共存”路线,社区阳性率越高,就越早能达到群体免疫。
二、未上报的ART阳性数据
现在,我们来考虑一下ART自检阳性但未上报的数据。
卫生部指出,由于许多人是无症状或出现极为轻微症状,不少是通过自检确诊,原则上无须上报,部分人员主动上报统计,因此,病例数据并不反映疫情全貌,实际感染人员肯定比数据高,有专家判断高两三倍,也有专家判断为五倍。
这个“未上报”数据究竟有多大,谁都不知道。新加坡现在是奥密克戎波,已感染了近38万人,我们接下来就用两倍、三倍、五倍来推算。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