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目前官方数据推断,新加坡本波确诊38万人,加上本波之前的19万人,一共是57万人,占社区人口之10.6%。
按两倍推算,新加坡本波实际确诊的是76万人,加上本波之前的19万人,一共是95万人,占社区人口之17.7%。
按三倍推算,新加坡本波实际确诊的是114万人,加上本波之前的19万人,一共是133万人,占社区人口之24.7%。
按五倍推算,新加坡本波实际确诊的是190万人,加上本波之前的19万人,一共是209万人,占社区人口之38.9%。
三、疫苗接种带来的免疫力
截至2月24日,新加坡已接种至少一剂疫苗的人口比例为92%,完成疫苗全程接种比例为91%,已接种加强针人口比例为67%。
假设接种加强针只有50%有效,那么,疫苗形成的保护力则能覆蓋33%人口。
按90%群体免疫推算
我们都知道,要形成群体免疫,就必须有自然感染形成的免疫力,加上疫苗保护形成的免疫力。
我们来大胆推算一下新加坡本地社区目前的免疫覆蓋。
按本波疫情官方确诊人数推算,新加坡社区至今感染10.6%,加上疫苗免疫覆蓋33%,一共覆蓋44%。
按本波疫情两倍确诊人数推算,新加坡社区至今感染17.7%,加上疫苗免疫覆蓋33%,一共覆蓋51%。
按本波疫情三倍确诊人数推算,新加坡社区至今感染24.7%,加上疫苗免疫33%,一共覆蓋58%。
按本波疫情五倍确诊人数推算,新加坡社区至今感染38.9%,加上疫苗免疫覆蓋33%,一共覆蓋72%。
需要一两个月时间
由于现在是奥密克戎波,假设免疫覆蓋必须90%以上才能形成群体免疫,那么,根据以上四种情景,我们可以推算出:
让我解释。
按官方数据每天新增2万起的速度,如果不存在“未上报”的数据,那么,新加坡目前只覆蓋44%,离90%还有46个百分点,按每天实际新增2万起,需要123天才能达到。
假设实际数据为两倍(4万起),那么,离90%覆蓋率还有39个百分点,按每天实际新增4万起,需要53天才能达到。
假设实际数据为三倍(6万起),那么,离90%覆蓋率还有32个百分点,按每天实际新增6万起,需要29天才能达到。
假设实际数据为五倍(10万起),那么,离90%覆蓋率还有18个百分点(97万人),按每天实际新增10万起,需要10天才能达到。
我们认为,“五倍未上报”的说法未免夸张。按“两倍、三倍未上报”的中庸路线估算,新加坡有可能在29天至53天通过自然感染加疫苗保护获得90%覆蓋,或许能达到群体免疫。
以上是按社区人口比例推演,如果是按人数推演,看起来会相当吓人:
按中庸路线估算,新加坡还得新增172万至210万起实际感染病例 (官方数据57万至105万起) ,也就是目前累计确诊病例的一两倍,才能达到群体免疫。
我们推测,新加坡将在接下来两三周(三月中旬)迎来峰值和拐点,之后再用四五周的时间,新增病例逐日消退,到了四月下旬,或许能达到群体免疫。
当然,这是非常粗略的演算,有相当多的重要因素和情况我们并未考虑,包括:
一、统计中的自然正态分布等因素
二、传染过程的加速度和衰退速度的情况
三、上述第一部分中提到的核酸检测阴性但抗体阳性的因素
四、出现新变异病毒的情况
五、自然免疫+疫苗保护达90%,但仍未可群体免疫的情况
这是我们“野生疫情观察员”的非专业推演,只是给大家介绍个简易概念,欢迎讨论和指正,不喜勿喷。
以尽可能小的代价
在尽可能短的时间
达到尽可能大的覆蓋
既然选择“共存”,必定追求群体免疫;既然要达到群体免疫,一定是希望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达到尽可能大的覆蓋。
从这个角度看,目前“未上报”、“未计入统计”的轻症和无症状病例是越多越好,但重症和死亡要控制在越低越好。前者是走向群体免疫的速度和范围,后者则是代价,两者必须平衡。
为什么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呢?这是因为目前使用疫苗的效力所局限,疫苗接种之后超过半年效力会下降;如果在接种半年之后才接触到病毒,疫苗的保护力减弱,届时的感染率、重症率和死亡率会更高。
那么,死亡率控制应该控制在多少?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对死亡率有不同的心理承受力。
从公开信息上看,香港特区政府曾提到要把死亡率控制至少于千分之一,新加坡政府曾提过,“接近流感的0.1%死亡率”,锺南山也提过,“新冠病毒病死率控制在0.1%可恢复常态”。
看来,0.1%是本区域较为普遍的参考标准。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