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世纪东吴将领康泰所著的《吴时外国传》中出现了对新加坡最早的历史记载:当时东吴的船队在马来半岛的最南端发现了一个叫“蒲罗中”的小岛。“蒲罗中”成为了中国史籍中对新加坡最早的称呼,这比明朝把新加坡称作“淡马锡”早了一千多年。1299年三佛齐的一位王子圣多罗伏多摩来到新加坡岛建立僧伽补罗国(又译为新加坡拉)。新加坡的名称最早就得自于此。
1398年爪哇岛的满者伯夷王朝摧毁了这座中世纪的新加坡城。中世纪的新加坡本土王朝就此灭亡,此后直到现代新加坡国家独立为止新加坡再没诞生过独立的本土政权。18世纪英国在逐渐征服印度次大陆之后就把打开与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的贸易作为下一步的目标。这就要求英国必须在东南亚获得一个从南亚通往东亚的航路上的中转站,而新加坡所在的马六甲海峡恰恰最适合发挥这样的作用。
181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雇员史丹福·莱佛士在新加坡登陆。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新加坡一开始是隶属于英属印度殖民当局管辖,从1867年新加坡升级成为英国直接管辖的海峡殖民地。到了19世纪末期新加坡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当时新加坡的贸易增长了八倍。英国殖民当局为促进当地的开发建设就大力吸引外来移民以充实新加坡的劳动力。
新加坡的土著民族主要是马来人,然而在英国殖民时期大量华人和印度人涌入新加坡,同时也出现了来自英国等欧洲国家的移民与华人、马来人、印度人通婚的现象,由此形成了如今新加坡的华裔、马来裔、印度裔、欧亚混血裔四大族群。在这一过程中华人逐渐成为新加坡最大的族群。时至今日华人已占据了新加坡总人口的74.2%,此外马来族占新加坡总人口的13.3%、印度裔占9.1%、欧亚混血人口占3.4%。
新加坡华人的祖先多源自于中国南方的福建、广东、海南等省区:新加坡华人中四成左右是闽南人,其次为潮汕人、广府人、莆田人、海南人、福州人、客家人。不过生活在新加坡的华人不等同于新加坡华人:所谓新加坡华人是指已入籍新加坡的华人,然而除了这些已入籍新加坡的华人之外新加坡境内还生活着来自其他国家的华人。这其中尤其以来自中国以及新加坡周边的东南亚各国的华人居多。
生活在新加坡的中国大陆华人多以求学为目的,所以大多以年富力强的青年学子为主。这些人中有的学成归国,也有的选择留在新加坡并取得了绿卡。这些人在新加坡大多从事科技创新类工作。港、澳、台地区的华人在新加坡多以经商为主,而其中也有不少人是打算以新加坡为跳板辐射其他地区。东南亚国家中马来西亚由于在地理位置上接近新加坡,所以有不少马来西亚华人常年定居新加坡。
长期以来马来西亚政府一直奉行“马来人至上”的政策:在各方面对马来人实行偏袒性政策并限制华人的政治权力。在东南亚各国中泰国华人在自我介绍时往往会说“我是泰国人,我是华裔,祖先来自中国”。很显然在泰国华人的意识中“泰人”和“华人”这两种身份分别作为国籍概念和族裔概念并不冲突。然而马来西亚华人往往会用“他们马来人”这样的词汇形容马来西亚原住民。
正因为马来西亚华人对马来西亚这个国家的认同度不高,所以生活在新加坡的马来西亚华人反而能较快融入当地的生活圈子。不过生活在新加坡的马来西亚华人鱼龙混杂:既有人从事相对体面的技术与经济类工作,为生计所迫去做苦力的也为数不少。事实上1963年9月刚脱离英国殖民统治的新加坡一度加入过马来西亚联邦,但马来西亚为维持马来族在国内的优势地位最终把新加坡赶出了联邦。
说完了这些生活在新加坡的外籍华人,那么接下来我们再说已入籍的新加坡本土华人。新加坡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共融的国家实行种族平等治国政策。新加坡并没在国家体制上赋予华人任何特权,然而华人作为当地的主要族裔客观上仍占据优势地位。新加坡独立后历届政府内阁成员名单中华人都占大多数:新加坡独立至今的三任总理均为华人,曾担任过总统的魏金威、王腾昌、陈庆炎等人也是华人。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