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住在出租公寓的人想搬出去。
他们告诉我如何在中央公积金账户(CPF)中积累存款,然后去住房发展局(HDB)登记和排队。
他们谈论著等待和渴望。
他们的梦想不大:让孩子们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拥有自己的房间;他们的梦想也有点黯淡:只有拥有自己的公寓才能有安全感,因为如果他们“出了什么问题”(即早逝),他们的家人就不会住在街上。
基于这种搬出去的愿望,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出租房屋的情况。
尽管一些人提到了社区的各种优势,例如靠近市场或地铁站、邻居愿意帮助他人等,但很明显,租房并不是一个想永久居住的地方。
上述停滞状态在他们心中是一种极不令人满意的状态,这一点可以清楚地感受到。
与那些在新加坡拥有自己的房子并打算终生居住的人相比,租住房屋的租户渴望搬走。
因此,我们应该试着理解为什么房屋发展局的出租屋和社区如此不受欢迎。
1940年代,当人们还未搬入所谓的组屋之前,多住在如图中的店屋里面。而当这些人之后搬进组屋之后,也将原本在窗外用竹竿悬挂衣服的习惯一并带入组屋里。图/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新加坡文物局
1960年,由李光耀领导的人民行动党(PAP)成立建屋发展局(HDB)
▌出租公寓被营造的“刻板印象” 房屋发展局辖下的出租屋通常位于普通住宅区,并非孤立社区。
大多数以前的租赁住房单元由三到五栋建筑连接,而较新的租赁单元则混合在“一般”自有住宅区。
如果是一个较老的社区,你会觉得自己住在出租房里。
虽然过路人可能找不到,但该地区的居民知道出租房在哪里。
自有住房和租赁住房的居民之间的关系有时很紧张,尤其是在共享公共空间时,如儿童游乐场或体育场。
如果你不仔细看,你不会发现一套集体住宅的大部分或全部是出租单元,但只要你开始注意,你可以从街上观察到一些线索。
首先是门。
识别出租房屋的一种方法是检查门与门之间的距离。
出租房屋是所谓的一居室或两居室类型,这意味着没有卧室或只有一间卧室。
这栋一居室的公寓楼有客厅、厨房和浴室。
没有独立的卧室。
面积约35平方米(约10平);这栋两居室的公寓楼有一间客厅、厨房、浴室和一间卧室,面积约45平方米(约14平)。
相比之下,房屋发展局的四居室大楼也是新加坡最常见的房屋类型,面积为90平方米(约27平),是两居室大楼的两倍。
因此,出租房屋相对狭窄,大门紧靠大门。
从外观上看,你会发现出租房屋的密度非常高。
高密度是居民之间紧张关系的根源。
当被问及是否喜欢自己的生活环境时,许多人一开始说:“没关系。
”但是如果你继续说下去,你会听到与他人住在一起带来的麻烦。
许多人抱怨公共场所很脏。
如果他们住在共用垃圾槽附近,就会有大量蟑螂和蚂蚁。
臭虫在一些社区很猖獗,单个家庭很难消灭它们,因为它们会从其他家庭传播。
这里的邻居互相帮助的比例高于我所在社区的比例,但有人告诉我,他们会小心不要太频繁地与邻居“混在一起”,以免成为流言蜚语的目标,因为如果他们太近,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很容易监控彼此。
居民们不想让自己和家人难堪,也不想成为公众关注的对象,尤其是单身母亲。
他们对自己的联系人更加谨慎,因为他们“不想被谈论”。
这些问题并非出租屋独有,但密度过高会使问题更加严重。
出租屋的第二个特点是气味
我去过许多出租屋,尤其是在老社区,那里有一种独特而难闻的气味。
很难说是什么味道,但这也是高密度的结果。
这种气味伴随着公共场所的垃圾,包括丢弃的床垫和家具,有时还有楼梯上的猫尿。
有限的室内空间意味着居民必须在走廊里晾干衣服、床垫和布制品,因此气味也来自湿布制品。
你会习惯这种气味,但你总能隐约感觉到。
当我第一次开始做实地调查时,气味是我进入租房社区时最明显的感觉之一。
我的大脑会立即切换到野外工作模式;如果你已经几周没有去过那里了,只要你闻到那种气味,你就会联想到与社区和研究有关的记忆和感受;我走楼梯时会屏住呼吸,尤其是看到猫尿的时候。
一名76岁的老人在组屋里被发现孤独死去,门外堆积了各种垃圾和回收物品
我不认为垃圾和气味的问题,是因为租赁组屋居民不擅长维持环境整洁,新加坡其他密度较高的区域也会产生大量垃圾。别的社区能够保持整洁,是因为有许多人付出劳力在打扫。关于气味,我想到的是:一回家就闻到这些味道,仿佛进入与新加坡其他地方不太一样的空间。无论他们是否察觉,租赁组屋的居民回家时,他们进入的区域不仅在视觉上有所区隔,在更原始的嗅觉方面也有特殊的标记。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