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宣布卸任公司执行长(CEO)职务,曾被冠以“最牛服务员”称号的营运长(COO)杨利娟接任。不过,张勇将继续担任公司董事会主席及执行董事。
(图源:视觉中国)
不要小看服务员,一年可赚一个亿!
现年43岁的杨利娟已进入海底捞工作25年,从门店一线的服务员、店经理做起,于2001年担任四川海底捞的董事。2018年1月,海底捞准备上市之际,杨利娟成为公司COO。海底捞方面称,杨利娟是海底捞走出四川、开拓全国市场的关键人物,也是海底捞推行“连住利益,锁住管理”制度(即师徒制和计件工资制)的负责人。
目前,杨利娟持有海底捞约1.8亿股,以当前股价计算,杨利娟身价超过25亿元人民币(约合5.3亿新元)!也就是说,这名出生四川简阳的姑娘一年赚了一个亿!
海底捞自从2012年底在新加坡克拉码头开了第一家海外分店后,他们在新加坡迅速开了18家店。
2019年8月,根据《福布斯亚洲》发布的新加坡50大富豪榜单中,海底捞老板张勇以138亿美元(约合192亿新元)身家,击败位居榜首十年的远东机构黄志祥和黄志达兄弟,成为新加坡首富。去年,张勇财富从190亿美元减至160亿美元,掉到第四位,失去新加坡首富的荣衔。
张勇挖的坑,杨利娟可否填上?
2020年,张勇因误判冠病疫情形势,认为租金下跌是“抄底”好机会,加速扩张开店抢占市场,结果录得大幅亏损。
今年2月份,海底捞发布业绩预告,2021年净亏损约38亿元人民币至45亿元人民币,其中33亿至39亿元来自关店300家导致处置长期资产的一次性损失、减值损失。这是海底捞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额度相当于前三年的净利润。2020年,海底捞的净利润达3.09亿元人民币。
海底捞首席战略官周兆呈在近日接受财新采访时称,这300家左右餐厅中,大部分已彻底关闭,小部分暂时休整、两年内择机重开;对关闭哪些餐厅的判断,主要依据单店财务指标,如翻台率、爬坡周期等,结合周边商圈成熟度和消费群体数量。
张勇曾在股东大会上坦承自己对趋势判断错误,交棒的决定可能与此有关。
正所谓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张勇的扩张计划失败,让海底捞在去年开启“啄木鸟计划”,强化内部管理和考核机制,收缩业务扩张,而杨利娟正是该计划的负责人。
如今杨利娟从基层服务员一路拼到公司高管,出任首席运营官,她又该如何做出调整,带领海底捞走出困境,实现涅槃重生?
海底捞战略风险在哪?
海底捞上市三年来,快速开张了1200余家餐厅。此轮关闭约20%餐厅,还不至于让这家尚余1300家餐厅的火锅龙头损伤根基。
当然,战略收缩背后暴露的经营管理问题不容小觑。财新采访多名来自海底捞内部、餐饮行业、商业地产行业的人士形成的大致判断是,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海底捞发展节奏是为外部因素,但其开店出现战略偏差的主因仍来自内部,包括选址失误、店长权力过大、师徒连带利益、优秀人才不足、对门店考核重服务轻业绩、开发环节腐败等。
以选址为例,海底捞在招股书中披露的选址条件包括周边客流量(包括写字楼、住宅、夜生活场所等)、与其他海底捞餐厅的距离、交通便利性、地产开发商的声誉和吸引其他业态的能力等,但很多标准实际在高速扩张中被忽略。
海底捞最著名的管理经验,就是张勇创造的“师徒+抽成制”,为海底捞培养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店长;但与此同时,师徒之间紧密利益驱动开店,标准参差不齐,令餐厅在裂变过程中蕴积了风险。
“从2018年到2020年,开店越来越内卷,各‘家族’(指师父、徒弟、徒孙三级利益关系,至少包括五家餐厅)为扩大自身规模、获得更多奖金,纷纷争夺地盘。对开店这件事,公司缺乏制度约束,也没有人对门店业绩真正担责。”一名海底捞前店长对财新称。
对餐厅数量最高时1600家、员工总数超13万人的海底捞而言,降速或掉头皆非易事。据财新了解,海底捞内部意识到“开店出问题”是在2021年初,彼时财务数据已显露迹象,但当年上半年海底捞仍新开了299家餐厅,到作出关店决策则已时至冬天。
资本市场极为敏感,尤其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港股市场,投资机构“用脚投票”具有羊群效应。海底捞的股价在经历2020年消费概念资本狂热追捧之后,从2021年2月的高点滑落,迄今绵延下跌了约75%,目前徘徊在每股20港元附近,回到2018年9月上市之初的股价水平。
近两年,新冠疫情冲击和宏观经济增长降速叠加,投射到海底捞身上反映出的困境是:消费者新增速度赶不上开店速度,部分新开餐厅严重分流老店。据中泰国际研报测算,海底捞的单店月均收入已从2016年的390万元降至2021年上半年的226万元。
最体现餐饮行业经营效率的翻台率指标(即指一张桌子换了几拨客人)也验证了上述趋势。海底捞翻台率从疫情前最高的每天超过5次,一路下跌至2021年上半年的历史新低3次,甚至低于疫情最严重的2020年上半年。翻台率意味着客流和现金流。此次关店“止血”之后,海底捞决定在餐厅平均翻台率低于每天4次时,就不再规模化开店。而把翻台率作为经营战略的判断点,纠正了一度对餐厅考核重数量、轻业绩的冒进状态。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