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瓷碗、一根扁担、一门手艺,平实的新加坡传家宝是大宝藏

2022-03-06     缘分     35094

一个瓷碗、一根扁担、一门手艺,平实的新加坡传家宝是大宝藏

传家之宝不一定是金饰、玉佩、名表等贵重物品,早期华人南下打拼,生活不济,更多时候留给后人的,是十分平实的物件——一个瓷碗,一根扁担,或是一门手艺。后代将祖辈用过的东西当宝贝珍藏,有人为传家宝著书,传承娘惹文化;有人几度搬家也不忍舍弃;有人则拿之当镇店之宝;也有人将其改良,让传家宝的故事代代相传。

一个瓷碗、一根扁担、一门手艺,平实的新加坡传家宝是大宝藏

两方砚台,数十个瓷碗,一只长命锁,两把猪秤,两双绣鞋,一套槟榔盒……这些祖辈们使用过的物件,或许看起来不起眼,却被他们的后代当宝贝珍藏。收藏传家宝是后代对祖辈的怀念,是他们保留家族共同记忆的方式,也是他们与根的传承连系。

辗转搬家不忍弃 夫妻珍藏祖母物品

说起传家宝,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这样的场景:电视剧中每当主角身无分文,走投无路时,取下身上的珠宝金饰,狠下心进了当铺,兑换些银两应急;媳妇嫁进门,婆婆从首饰盒中取出祖传的玉镯子给她戴上,认作一家人;老人临终前,嘱咐孙儿从上锁的箱子里拿出祖传宝物,一代代传下去。

在物资丰富的今天,网络时代将万物数码化,是否还有人在维系着传家宝的习俗?从祖辈传下来的物件述说着怎样的故事?带着问题,记者开启了一趟寻宝之旅。

收藏外祖母家乡瓷器

一个瓷碗、一根扁担、一门手艺,平实的新加坡传家宝是大宝藏

叶丽仪的外祖母传下的潮州瓷碗中,蓝色公鸡碗(左二)很罕见。

黄培健和太太叶丽仪在东海岸的住家,经营一家私房菜馆。两人都是收藏爱好者,叶丽仪喜欢收木家具,黄培健爱瓷器、书法、艺术品。家中陈列著满屋的古董家具,八仙桌、鸦片床、瓷器等,古色古香。收藏中不乏从祖辈传下来的物件,搬了几次家都不舍得丢掉。

叶丽仪向记者展示外祖母留下来的梳妆台、百衲被,餐桌旁的柜子里留着几十个瓷碗,一摞摞摆开,都是当年外祖母举家搬迁下南洋时带来的。叶丽仪的外祖母来自福建集美的陈家村,与陈嘉庚、陈六使同村,当年外祖父在陈六使的橡胶厂做工头,家底丰厚。当年下南洋讨生活的人,多是一个包袱走江湖。像她外祖母这样能运点家具、生活用品过来的不多见,更何况是精致易碎的瓷器。

黄培健对瓷器颇有认识,介绍这些碗是出自潮州窑口的潮州瓷,胚胎细致耐用,十分珍贵,少说有百年历史。其中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公鸡碗,蓝色的,其他地方没见过。

一柜子的瓷器跟着家族传了三代,叶丽仪从妈妈那里接手过来,细心保存。“家人知道我们喜欢收集古董,就把瓷器传给我,相信这些东西交到我手上,会得到很好的照顾。也算是保留历史吧,保留一份对家人的怀念。”大件物品不像珠宝首饰,安置运输都很麻烦。每次搬家取舍之间,都没有把瓷器从清单里划去。若非有心,实在难收这么久。

保存阿嫲卖菜的扁担

黄培健收著一根祖母留下来的扁担,一米来长,是老人家16岁到新加坡时,在牛车水卖菜用的。黄培健从小跟祖母很亲,一根扁担虽不起眼,却是祖母唯一留下的物件。当年从牛车水搬家到淡滨尼,他专门回旧家天井取回扁担,坐巴士搬到新家。后来,他又搬到大巴窑、勿洛、东海岸,扁担一直跟在身边。

一个瓷碗、一根扁担、一门手艺,平实的新加坡传家宝是大宝藏

作为收藏爱好者,黄培健(左)和叶丽仪家中也收著祖辈传下来的物件。

家中还保存了祖母买的两方砚台,祖母知道他爱写书法,当年回乡探亲时特地买给他的。这也开启了黄培健收集砚台的爱好,从那里开始先后收了20几方,最近还着手准备出一本和砚台收藏有关的书。

黄培健感慨道:“能够收藏传家宝首先要跟祖辈有很亲密的关系,如果没有关于他们的记忆和互动就很难。因为跟阿嫲很亲才会收住那根扁担,不然一根木头干吗拿来拿去。现代人跟父母的互动都少了,更别说跟祖父母了,能不能传承还是看大家庭的观念。”

一个瓷碗、一根扁担、一门手艺,平实的新加坡传家宝是大宝藏

黄培健一直留着祖母买给自己的砚台。

祖母的金饰 开启收藏之旅

在众多的家族传承中,娘惹文化无疑是南洋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新加坡土生华人曹明发,从小就对探寻娘惹文化和根的传承很感兴趣。走进他家就像进了私人博物馆,家具、摆件、柜子、瓷器全是精心淘来的娘惹古董。除了自己的藏品外,从祖辈传下来的物件别具分量,有金饰、槟榔盒、峇迪布、绣鞋等,有些已传了三四代人,有上百年的历史。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