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瓷碗、一根扁担、一门手艺,平实的新加坡传家宝是大宝藏

2022-03-06     缘分     35095

一个瓷碗、一根扁担、一门手艺,平实的新加坡传家宝是大宝藏

土生华人曹明发喜欢收藏娘惹物件,追寻根的故事。

曹明发的祖父1900年代在如切经营橡胶园,家境优渥。祖父疼爱祖母,每个月都会买一件金饰讨她欢心。二战时期日本打来,为了维持生计要变卖家当,当时祖母不舍得卖掉首饰,祖父只好卖了房产换钱。三个月后战争结束,换来的“香蕉钱”成一堆废纸,祖父一夜之间从大富大贵到一无所有,终日郁郁寡欢,同年得病过世。后来祖母一人带着两个孩子,只能靠卖首饰过活。她十分后悔当年没有早一点拿出金饰来卖,如果一开始这样做,或许丈夫也不会郁郁而终。

一个瓷碗、一根扁担、一门手艺,平实的新加坡传家宝是大宝藏

槟榔盒在娘惹文化中有着多元用途。

祖母变卖了大部分金饰,留下几件传于后人,也因此开启了曹明发收藏研究娘惹饰品的兴趣。他从各处搜集了300多件娘惹金饰,并在两年前出版书籍“The Bejewelled Lives Of The Peranakans”(珠光宝气:土生华人的生活),详细介绍饰品及背后的文化。这也是继珠宝设计师陈智安(Edmond Chin)之后,在新加坡出版的第二本关于娘惹金饰的书。

一个瓷碗、一根扁担、一门手艺,平实的新加坡传家宝是大宝藏

曹明发两年前出版书籍“The Bejewelled Lives Of The Peranakans”。

从祖辈传下来的饰品中有一条姑婆的腰带,令曹明发印象深刻。当年姑婆手头拮据没钱买金饰,只好先买了一条银腰带,等存够钱又加一个金腰牌;平时出门戴银的,重大场合就换上金腰牌撑场面。记忆中,每年去给姑婆拜年,小孩子跪下来视线刚好落在她的腰间,要盯着那块金腰牌看很久,印象深刻。姑婆过世后,他专门收藏了这条腰带,每次看到就想起小时候过年的场景。

一个瓷碗、一根扁担、一门手艺,平实的新加坡传家宝是大宝藏

姑婆的银腰带,为曹明发保留过年的记忆。

用故事传承娘惹文化

娘惹妇女喜欢嚼槟榔,槟榔盒是每家必备的摆件。曹明发庆幸留着一套祖传的槟榔盒,在他看来槟榔盒贯穿娘惹文化的诸多场景,是十分重要的元素。过去哪家要办喜事,人们会把槟榔作为“请柬”送到女宾客府上。新婚之夜槟榔盒要放在婚床上,帮新人压床。传统娘惹婚礼长达12天,这期间若新郎或岳母打翻槟榔盒,则表示不同意这门婚事。曹明发从小就喜欢听祖母讲这些习俗趣闻,槟榔盒的存在也不过是在1920年代以前,后来娘惹妇女接受西方教育,觉得嚼槟榔不雅观,就失传了。

一个瓷碗、一根扁担、一门手艺,平实的新加坡传家宝是大宝藏

曾祖母留下的绣鞋超过百年历史,被曹明发完好地保存下来。

另一件珍贵的传家宝,是曾祖母1894年结婚时穿的绣鞋,一代代传下来。当年曾祖母用碎布片包着鞋,里头放入胡椒粒驱虫保存。曹明发连同碎布片一起留着,裹了一层防潮纸,放在塑胶袋里,再收在木箱里。为了拍照,我们小心翼翼地拿出来,纯手工金线绣的鞋面精致如新,布片打开来,泛著时光的味道。

为了保留娘惹文化,延续传家宝,曹明发将工作以外的时间、心力和积蓄全部投入研究和收藏。他自己完善家谱,从不同年代的报纸讣告中寻找线索,将母亲宗族的家谱拼凑追溯回18世纪。他著书讲述娘惹金饰的故事,也写博客希望通过文字的讲述,网络的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娘惹文化。他所做的一切源于对根的热爱,也被娘惹文化的多元性深深吸引。曹明发说:“收藏传家宝是一种提醒,与自己的根保持连接,是对家人的怀念,也在保留整个家族社群共同的记忆。如果说我能留些什么给下一代,就是研究记录了关于娘惹社群的故事。”

无形传家宝 传承薄饼手艺

一个瓷碗、一根扁担、一门手艺,平实的新加坡传家宝是大宝藏

郭源发如切薄饼创始人郭田园。

对一些老字号来说,传家宝不仅是物件,也包括手艺的传承。2020年我国举办首届“新加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奖”,郭源发如切薄饼第三代传承人郭金地名列其中。

由郭金地的祖父郭田园在1930年代创立的郭源发如切薄饼,后传给儿子郭进来,现在由孙子郭金地打理。衣钵相传,从祖父时代就开始用的铁锅、面盆一直延用至今。

郭进来忆述,做薄饼是父亲从家乡带来的手艺,原本只是自己做来吃,没想到下南洋成了谋生的一技之长。薄饼最早是娘惹爱吃,后来洋人也喜欢,父亲不谙英文,一边靠翻译,一边比手语推销。随着生意越来越好,父子俩忙得不可开交,经常连吃饭都顾不上。父亲积劳成疾,有一次竟然忙到咳血,把郭进来吓坏了。他十多岁就没再读书,跟着父亲学手艺。如今郭进来年事已高,儿子郭金地放弃药剂师的工作来接手家族生意。通过三代人的努力,延续著大家最熟悉的味道。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