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盘烤出80年老味道
郭源发如切薄饼第二代传人郭进来(左)和儿子郭金地。
说起传家宝,郭金地指著做薄饼皮用的大铁盘,是当年祖父专门找铁匠打的,每个重20多公斤。历经84载,经过火炭、煤气、电等不同火源的炙烤,几百万次的冷热开关,“现在一开电烧热,它的味道就出来了。”郭金地说着,老爸郭进来在一旁开玩笑说:“这个铁盘在这里几十年咯,都没有冲凉的。铁锅‘不洗澡’好像练功夫,练的精气都收在铁盘里。人家问我祖传秘诀是什么,就是这个铁盘咯,经过几种火烤到现在,几十年的老味道都在里面。”
敲粉用的和面盆也是祖父留下来的,郭金地从实践中发现了祖辈的智慧。小时候总觉得哪里不对,木盆缝隙大,明明会漏水,阿公却用它敲粉?后来自己做才发现是在逼你手脚要快,在水流下去之前和好面。和面速度快,面皮才会均匀细幼,不会有颗粒感。“这就是老一辈的智慧,慢慢做了几十年才体会到。他们不懂怎么跟你说,学手艺的过程不像老师教学生,没有课本都是经验来的,要自己看,动手做去摸索去体会。”
祖父留下的木盆,郭金地从敲粉中悟得先人智慧。
边延续传统边创新
郭进来有一次在跟老友聊天时,对方突然问起,“你这个薄饼我们一家人吃习惯了,还有人接下去跟你学做吗?如果你有人接下去做,我的儿孙就有得吃了。”这番谈话让他意识到家族手艺的传承不仅关乎自己,三代做薄饼的传承,也是在为饕客留住老味道。许多年轻人在祖辈过世后,逢年过节想要吃薄饼,如果没人会做,舌尖的记忆就断了。
郭进来十几岁开始跟着父亲学手艺。店里做薄饼的铁盘沿用了84年,是郭源发薄饼的秘方。
好在儿子郭金地接手后,一边延续传统一边创新,开通网上送餐,准备好薄饼皮和馅料,让年轻一代能自己动手包薄饼,做出的味道就像长辈在的时候一样。看到儿子经营得风风火火,还拿了奖,郭进来打心底里特别高兴,笑笑说:“过了看了眼睛可以关了,没有遗憾了。”当一个老人家说出这番话时,他的眼里是笑中带泪的,闪烁著传承带来的希望。
这就是老一辈的智慧,慢慢做了几十年才体会到。他们不懂怎么跟你说,学手艺的过程不像老师教学生,没有课本都是经验来的,要自己看,动手做去摸索去体会。——郭金地
旧物件刻录 祖辈南下记忆
王丁山至今留着祖辈传下来的长命锁。
在其他搜罗到的传家宝中,有为后代祈福的信物,也有长辈谋生的器具。
王丁山家里有一把造型罕见的长寿锁,是从曾祖父那一辈传下来的,祖孙四代人都戴过。长寿锁在明清时候特别流行,按照传统只要挂上这种饰物,就能帮小孩祛灾去邪,“锁”住生命。家人会在婴儿出生后不久,给他戴上长命锁,一直戴到成年。王丁山的祖辈沿袭闽南人拜天公的传统,男孩在16岁之前,每逢农历新年初八到十五都会戴着这把锁。他还记得自己在学生时期,每次过完年都会戴着去上学,用红线做成一个项链藏在衣服里。他也传给儿子戴,直到他16岁,如今儿子已经20多岁了,他暂且收著,打算继续传下去给孙子。
王丁山至今留着祖辈传下来的长命锁。
这只长命锁造型精巧,有很多细节。虽已年久模糊氧化,锁身上依稀可见“大伯公”三个字,锁身下方坠著筷子、碗、簸箕、剪刀、尺子等小物件。每次过年王丁山家里来朋友,都会好奇看一眼。关于这把锁的具体历史已无从可知,但过年佩戴的习俗从曾祖父传到祖父,父亲传到自己,还在延续著。王丁山说既然是祖辈的心愿,希望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就要一直传承下去。
以猪秤来镇店
姚加华在东海岸经营著一家家具店,他放在店里的“镇店之宝”,是两把先辈留下来的杆秤。以前祖父在甘榜是养猪的,家里有猪圈,就在如今的美世界一带。这些秤是当年称猪用的,近两米长,可以称500斤重的物件。姚加华看做秤用的木料很好,于是收藏起来。秤上的刻度不是一般画上去的,而是用钉子一点点打进去,秤砣很重拿不起。爷爷走了爸爸走了,也没留下什么,他就把这两把杆秤放在店里,用金漆给钩子上了色,取个好寓意好兆头,“称心如意”或取谐音“称金入亿”。
姚加华把祖辈留下来的猪秤放在店里,当镇店之宝。
姚加华把祖辈留下来的猪秤放在店里,当镇店之宝。
早年当铺里的传家宝
既然电视剧里传家宝的故事多发生在当店,不妨去那里走一趟,或许能了解更多。
记者上门请教了恒生当掌柜、当商公会会长何谦诚。何会长介绍,其实传家宝的概念不限于古玩字画,古董首饰。我们的祖辈多是早期下南洋的移民,只身来此打拼谋生,家中最值钱的是自己的谋生工具。记得六七十年代看父辈经营当业,那时候是“万物可当”;有做工用的锤子,送货的脚踏车,裁缝的缝纫机等,当铺都估价照收。他说:“毕竟当店是人家手头拮据,遇到困难时来的地方,拿出的都是家里最有价值,像传家宝一样的东西。之所以拿来典当而不是卖掉,也是想着等有一天手头宽裕了,还能赎回去。”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