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危机感

2022-03-14     缘分     38765

新加坡的危机感

来源:智本社

新加坡的危机感

1818年,托马斯·斯坦佛·莱佛士前往马来半岛为英国东印度公司挑选商站,发现此处被荷兰抢占,转寻他处,发现了新加坡。莱佛士登上新加坡时,岛上只有500人居住。

然而,新加坡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马六甲海峡是印度洋和太平洋航运的最重要通道,被誉为海上航运的“生命线”。马六甲海峡西北宽东南窄,位于东南端的新加坡扼守住了马六甲海峡。

1819年1月29日,莱佛士与马来柔佛王国管辖当地的天猛公会面,并签署了临时协议:英国用3000西班牙圆拿到了在新加坡建立商站的权利。四年后,他又获得了全岛的管理权。

莱佛士指示新加坡第一任参政司将其开放为自由港:“目前对该港贸易,也无需课税。”就此,新加坡全球转口贸易的角色被写入了基因。

经历英国百年的殖民文化和开放经商后,这个小岛聚集了移民人群。1965年,新加坡走向了独立,成为一个国家。建国者李光耀此时仅有42岁,他接受西方教育,又深知东亚人文,后被认为具有威权主义属性。

此后三十年间,李光耀利用新加坡特殊的地缘政治施展“小国大外交”,新加坡人携带着危机感开拓进取、拥抱世界,这个小岛最终成为了全球开放经济体的“绿洲”。她环境宜人、文化多样、经济开放、政府高效透明,颇受资本和科技新贵的欢迎。

不过,五十多年过去了,新加坡政治的实际掌控人依然是李光耀家族及其政党。这是新加坡人面临的历史难题。当今世界,秩序崩坏,两极对立,亚太地缘政治震荡,新加坡的横跳愈加狭窄。“大象打架,小草遭殃”,代表着新加坡人新的危机感。

本文从新加坡历史的角度观察李光耀这位政治强人如何带领新加坡走向开放型国家。

本文逻辑

一、移民国:何以生存

二、开放体:头等要事

三、现代化:两相悖论

【正文7000字,阅读时间30',感谢分享】

1

移民国:何以生存

1945年9月12日,一个不寻常的上午,新加坡的市政局大厦聚满了围观居民,22岁的李光耀也身在其中。他看到一名身穿白色海军制服的军官走上了台阶,随后脱下了军帽,向士兵欢呼。那是路易斯·蒙巴顿勋爵,有着英国贵族血统的海军元帅,时任二战东南亚盟军总司令,与他同行的还有七名同盟国部队军官。人群沸腾了,他们看着七名高级日本将领签下降书。

日军撤退,新加坡人民终于脱离日治下残酷的三年噩梦,重归英国的“宁静”殖民统治。

19世纪初,新加坡就成为了英国的海峡殖民地。起初多是华人移民,而后“海峡土生华人”越来越多。土生华人早已习惯了英式殖民地文化,社会富裕阶层更以子女接受英式教育为荣。李光耀也是其中一员。他的曾祖父从广东下南洋,随后在此经商,祖父经营轮船事务,家道昌盛。日军入侵时,他就读莱佛士学院,新加坡最好的英校。

1946年,李光耀乘上了大不列颠号客轮,前往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求学。几个礼拜后,他转到剑桥念法律,保持著名列前茅的成绩。

远在欧洲的李光耀时刻关心着新加坡的局势。新加坡在英总督统治下,进行着缓慢的复苏。然而,动乱不断,新加坡当局昏庸无能,共产主义运动火花四溅,政治骚乱不时发生,甚至发生了射杀英籍树胶园主的案件。

TWpBd01UbzBNV1F3T2pnNk56Z3laVG82TVE9PQ==

李光耀与结识的殖民地留学生之间,时常激烈讨论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未来。剑桥求学期间,他遇到了曾经在莱佛士学院的经济学导师吴庆瑞,两人志同道合,有着相似的理念。后来李光耀执政新加坡,吴庆瑞也在经济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埋头苦学的同时,李光耀加入了剑桥大学工党俱乐部,每逢周五去听英国工党政府部长的发言。

“我这一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英国留学的新马学生,完全接受了工党政府的公平合理纲领,我们也很向往成熟的英国制度。我们把在英国看到的一切,拿来与新加坡和马来亚比较……在新加坡的宪制舞台上,根本看不到任何政治力量……我深切感到我们这一代人回到新加坡的时候,必须填补这个政治舞台。”【1】

1950年,通过英国律师资格考试的李光耀返回新加坡。大学毕业的他在一家律所工作,亲身接触政府作为后,他更加 “怒其不争”。

1952年,在一次代理邮电工人的罢工运动中,李光耀获得了知名度。他联系了当地报纸发表社论,帮助邮电工人撰写宣言、罢工游行,最终吸引了公众舆论的关注与支持。工会领袖得以与政府和谈,罢工取得了胜利。作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本土华人,经此运动,李光耀迅速出头,成为新兴阶层的拔尖代表。

一次次接触后,李光耀结识到工人阶级的活跃分子与核心力量。1954年,在他的主张下,人民行动党就此成立。虽然此时这个组织仍然薄弱,但早就有心从政、立志改变新加坡政治生态的李光耀意志坚定,他与同盟们四处奔走演讲,角逐议员选举,壮大党派影响力。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