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有成人的话想说,孩子有孩子的话想说,童书可以起到一个“连接”的作用。
2022年3月7日,印刷厂来送书,这是我与新加坡玲子传媒出版社合作一年的成果:《儿童心灵健康成长绘本》的第一个系列,4本儿童故事书,3月10日在新加坡各大书店正式上架。其实我从2015年起就开始为孩童写故事了,2017年,香港的博文教育 (亚洲) 有限公司与我合作,将我写的最初10个故事变成了融入最新科技手段的线上电子互动童书,在香港主流学校使用的eClass平台上与大家见面,从此开启了我的童书创作生涯。身边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要去写童书呢?
犹记得2017年9月一个午间,我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图书馆听另一位童书作家Su-Ann(Grady Bear系列童书的作者)分享她如何写童书,听众包括很多作家,还有一部分小朋友。期间,Su-Ann问大家为什么要写童书,以及通过写童书你想要传达出来的信息是什么?有年轻的作家说了“爱”、“全球化”、“环保”等。面对这些“大词”,在场的小朋友大多一脸茫然,在那个时刻,我才非常清楚地意识到我写童书想要传达出来的信息是什么:
我想要和孩子们建立联系(Connected with children),我想通过我的书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的感受和想法是可以“被了解”、“被接纳”和“被尊重”的。
我的网友中有不少是中小学教师,虽然大多不曾见面,但通过社交媒体我们分享各自教学生涯中遇到的种种酸甜苦辣。有一位网名莉莹的老师,曾经收到一个学生的字条,上面写着:“人们在意的不是语言之美,是话语权。而有人掌握话语权,就必然有人失声。”落款是看不懂的字母缩写和铿锵有力的“有空聊聊”四个字。相信这是一位平易近人的老师,才有学生愿意向她敞开心扉。
的确,孩子们需要发声,对话语权的渴望也是内心需要被了解的渴望。认识到这一点,也是我写童书的出发点。我还有一位好朋友,她有一个伶牙俐齿的孩子。有一天,孩子问她:“什么叫每个人都有自己看问题的角度?”于是他们母子之间有了以下一段对话。
妈妈:“嗯,我想个例子……比如,我把你写的不工整的字擦掉,让你重写。我的角度就是,你应该认真点儿,把横写平、竖写直。那你的角度呢?” 孩子:“我已经很认真写了啊!你为什么要找我麻烦,给我擦了?” 妈妈:“对啊,这就是不同角度。所以大家就要试着从对方的角度再去看一下。” 孩子:“那你怎么从我的角度看呢?” 妈妈:“比如我可以考虑,也许是你的小肌肉还没有发育好,而不是不认真……” 孩子(激动地打断妈妈的话):“妈妈,你停一下,我就想知道,那你以后,到底能不能从我的角度去看这件事呢?”
的确如此,很多时候,我们成人都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给孩子们提要求并且要求孩子要理解和配合,而从孩子的角度看,尽管成人知道他们没有做到某些事情的理由,成人依然没有表达出真正的理解。在我这次出版的童书之一《我要你们都消失》中,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故事的小主角在睡梦中都梦到妈妈说,钢琴还练得不够,绘画比赛的作品也还没有完成;还梦到爸爸说,应该去锻炼身体,要上山下海,做一个铁骨铮铮的超人小孩儿……
可是,我整本书从头到尾都没有说过成人们一句不好,我也绝对不想让小读者们产生某种与成人世界对立的感觉。看过全书的读者们会发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其实是在一步一步引导小朋友去察觉自己的情绪变化,让小朋友学会发现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需要,从而增强自己心理抗逆的能力。
但我相信,有一定悟性的成人,一定也会从中反思,我们对于孩子的期望,究竟怎样才是合理的,以及很快就能意识到,我们也应该随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反应和心理健康,而不仅仅执著于对孩子的某种“合理期望”。
日常生活中,成人的视角和孩子的视角常常无法一致,但不代表彼此不能理解。在我这次出版的童书之一《妈妈说,快点》中,我就做出了这样一种尝试,我尝试把这两种视角结合起来,希望能达到一种孩子与成人彼此心灵相通的境界。
例如,妈妈催著孩子出门,孩子却面临着系鞋带慢的实际困难,这时,妈妈就会想出“蓝仙女”来助力。《妈妈说,快点》这本书描述了孩子一天的生活,表面上看,都是从小朋友的视角来表达的,但叙事背后也蕴含着成人的努力,这是不太容易被读者察觉的一点。
但是如果我们能像文中的妈妈一样,真正尝试理解孩子,能开始从儿童视角看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生出很多智慧来处理育儿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整本书中,这位妈妈对孩子既有要求,又有理解和共情。反过来,小朋友也在努力配合成人的期望。虽然妈妈总是在说“快点、快点”,但是我们的小主角在故事的最后对妈妈说“你一定也很累了”。
这种成人与孩童之间的惺惺相惜,这种相互体贴和理解,就是我们忙碌和沉重的生活中,能够给我们带来温暖和持续动力的精神力量。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