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地球知识局(ID:diqiuzhishiju)
作者丨阿可真的很严格
编辑丨养乐多
题图丨摄图网
编者按:
一个地区是否有活力,可以看资本是流入还是流出。
按这个标准,新加坡的地位是如日中天。
在创投圈,新加坡有一个称谓,叫“独角兽新摇篮”。
创业邦旗下的睿兽分析显示,截至2021年10月,东盟六国35家独角兽中,有15家要么在新加坡创立,要么总部在新加坡。去年东南亚新增了20多家独角兽,至少有一半有新加坡“血统”。
创业热的背后是强大的资金支持。
新加坡面积不足上海的1/9,但驻扎了150多支风险投资基金,每年为创业者提供100亿美元的资金。2021年,新加坡发生303宗投资交易,涉及金额165亿美元,是名副其实的“创投之城”。
众所周知,新加坡也是近几年中国企业出海和富豪移民的首选目的地之一,这也将为新加坡的经济注入更多的活力。
新加坡很小,但在慢慢变大,变强。
作为一个知名岛国,新加坡多年以来就因为其国土狭小而被调侃。新加坡的国土面积仅为728.6平方公里,约等于北京的海淀区和朝阳区加起来的面积。
国土狭小的新加坡是典型的的“城市式国家”
而这宝贵的728.6平方公里的土地,还是新加坡1965年建国以来大量填海造陆工程的结果。建国初期的新加坡的国土面积仅有581.5平方公里。至2013年3月,新加坡的填海土地面积已经超过13,000公顷,占据新加坡原有国家土地面积达约1/4。1950年至今,约20%的国土面积由填海产生。
通过各项填海造陆计划的实施,新加坡将会在2030年实现增加100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目标。
被面积所局限的小型沿海土地
都试图用填海的方式打破地理边界限制
填海兴国
填海造陆在新加坡的城市发展历史过程中意义非凡,如今大家耳熟能详的新加坡地标,如樟宜机场、圣淘沙环球影城、滨海湾花园、莱佛士坊等,背后都离不开填海造陆的功劳。
填海造地予以新加坡的第一个发展机会可以追溯至19世纪初。1819年英国殖民者莱佛士爵士抵达新加坡后不久,就率先在其登陆的新加坡河河岸开展填海造陆工程,垫高了原本低洼的西南河岸。这次填海工程完成后,土地被分成许多块卖给商业投资者,新加坡河南岸成为了新加坡的商贸中心。
殖民者选中了这块贸易胜地,首先要改造成满意的样子
(新加坡城镇计划 图:Wiki)
随着全球贸易活动日益繁荣,以及1826 年英国海峡殖民地的建立,新加坡得天独厚的港口地位日益突出。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港口设施建设,此前的填海造陆工程无疑为新加坡港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世纪的填海造地,让新加坡的城市功能愈加丰富、城市地位愈加突出。新加坡从小渔村发展成为英国海峡殖民地的行政所在地,从一个贸易港口变成一个成熟的英国殖民城市。
新加坡天然的河海地理资源
再充分利用了殖民者的贸易资源
助其建设为港口贸易重地
(1920年代的驳船码头 图:壹图网)
在1965年新加坡正式脱离马来西亚独立后,优良的港口条件和廉价的劳动力成为了新加坡利用工业振兴国家经济的关键。
国土面积可以被称为迷你的新加坡
独立后能走的发展路线还是做贸易中转站
(60年代的甲板贸易 图:壹图网)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