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想吸收大量移民来搞建设
总得提供一些具有吸引力的生活条件吧
(安居才能乐业 图:Flickr)
随着经济发展计划的成功实行,对工业、基础设施、商业和住宅用地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新加坡政府又将目光看向了填海造地。
1970年,加冷盆地填海后建造的房屋 (图:NAS)
位于新加坡西海岸的裕廊(Jurong)成为了新加坡利用填海造地发展工业的首选地点。随着填海工程的快速推进,裕廊工业区在1968 年就拥有 153 家工厂,电子工业成为了新加坡的支柱产业。
但新加坡政府并未固步自封,而是将眼光看向了能创造更多经济利益的石油产业。来自波斯湾地区的原油大多需要通过马六甲海峡运往东亚。位于马六甲海峡出海口的新加坡,是原油自西向东的海上输送之路中的“黄金集散地”。
李光耀意识到,与其仅仅作为一个石油中转站,不如发展具有巨额经济利益的原油加工产业。1991年,为了发展占地面积巨大的原油加工产业,新加坡决定通过填海造地将裕廊以南的七个小岛合并为一个大岛——裕廊岛(Jurong Island)。
18282022,从分散到整体
不仅方便进行产业园区整合,还节省了运输转换的人力财力
裕廊岛成为了新加坡的炼油基地,新加坡的原油加工产业在随后二十年间迅速腾飞。2008 年,新加坡已成为全球三大石油贸易和炼油中心之一。
除了裕廊工业区之外,新加坡的樟宜机场也是新加坡利用填海造地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成就。1975年6月,为建造樟宜机场而开始的首次填海造地面积就超过5200万平方米。最终,樟宜机场第一期工程通过填海造地生成了870公顷新的土地,使总场地面积增加到1300公顷。
80年代后,新加坡几个比较著名的填海造地区域
樟宜机场更是大多数人到达新加坡的第一站
1981 年,樟宜机场正式启用并在随后这四十年间迅猛发展。如今的樟宜机场已经成为拥有4个航站楼和1个综合体的亚洲航运枢纽。2019年,樟宜机场的吞吐量就超过了6800万人次,并连续8年被英国Skytrax公司评为全球最佳机场。
集美貌和实力为一体的樟宜机场
是亚洲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
(图:shutterstock)
象征着现代新加坡的滨海湾地区(Marina Bay)的形成也得益于填海造地。在1960年代初期,新加坡开始通过填海造地延伸位于新加坡河入海口附近的CBD。
60年代填海,70年代盖房,一步一步搭建起CBD
(图:壹图网)
1992年,滨海中心和滨海南部的填海造地项目完成,包括360公顷(890英亩)的海滨开发项目;新加坡河口也改道流入滨海湾,而不是直接流入大海。
新加坡河口周边聚集著新加坡的“国之精华”
滨海湾填海工程在新加坡中央商务区附近增加了重要的滨水土地,为知名商业、住宅、酒店和娱乐房地产项目提供了发展机会,比如举世闻名的新加坡滨海湾金沙酒店以及金沙赌场。在疫情前每年能吸引5000万游客的滨海湾花园(Garden By the Bay)也坐落于此。
滨海湾是新加坡高端商业和城市绿化的模板
众多游客流连忘返之地其实都是填海造出来的
(图:壹图网)
沙子危机
新加坡填海造地的主要原材料有两种:沙子和垃圾。
新加坡狭小的国土显然不足以提供足够的沙子用于支持填海造地,它只能通过进口沙子来满足建设需求。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统计,新加坡在2014年就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沙子进口国。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