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虽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的神话
但现代填海就是机械化和沙子
(图:壹图网)
随着工业原料在全球范围内的紧缺,许多国家纷纷开始限制沙子的出口,新加坡的“进口沙”之路日益崎岖。早在1997年,马来西亚就宣布禁止出口沙子;2007年,印度尼西亚颁布了一项禁止向新加坡出口沙子的专门禁令,而当时新加坡90%以上的进口沙子都来自印度尼西亚;紧随其后颁布沙子出口禁令的是越南和柬埔寨。
沙子的用途广泛,正规渠道里一直是供不应求的
走私渠道则更多是非法采砂所得,对环境的危害极大
(印尼采砂 图:壹图网)
除了沙源紧缺之外,采砂工作对河岸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性、对渔业和生态旅游业的负面影响,也是促使许多国家限制采砂行为的原因。沙子扭曲的供给关系还催生了层出不穷的“沙子走私”案件,新加坡周边许多国家的官员被指控参与沙子走私和收受贿赂。
现在的国土面积比200年前增加了大约25%
这些和大海争地盘的沙子大部分都是依靠进口
(图:壹图网)
而另外一个原材料——垃圾,其获取方式简单得多,在上世纪90年代,新加坡就开始利用废物和土混合进行填海造地。1989年新加坡环境部宣布开发海上垃圾填埋场的概念,并选择了新加坡南岸的两个小岛作为修建地址。1999年,世界上第一个完全在海上的人造近海垃圾填埋场——实马高海上垃圾填埋场,在新加坡诞生。
1995年,实马高岛开始建设垃圾填埋场
但这不同于传统的垃圾填埋场
而是用焚烧灰填出人造岛屿又搞了个“自然保护区”
(图:Google earth)
体量还是很有限的,用不了太多年了
(图:Google earth)
环境问题
除了想尽办法扩充国土面积,新加坡政府还要直面填海造地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填海造地对于新加坡海岸的红树林而言等同于“灭顶之灾”。和莱佛士登陆新加坡时相比,新加坡的95%的红树林都已消失。
20世纪之前新加坡的红树林已经大规模退化了
早期建立的红树林保护区,之后也因经济发展和填海需求而被废除
现今红树林大多集中在北部的柔佛海峡沿岸,不过也非常碎片
(图:壹图网)
1819年新加坡的红树林面积预计为7500公顷,而2011年新加坡的红树林面积就只有6.59公顷,并且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北部未被深度开发的地区。
1991年之前的红树林覆蓋面积
和近些年的对比也是很触目惊心
沿海地区的土地开发还引发了新加坡珊瑚礁的损失。新加坡周边曾经有60多个近海岛屿和斑礁,其中大部分位于新加坡大陆以南。自1970年代中期以来,大陆以及南部近海岛屿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填海造地工程,许多岛屿的礁滩都被填海至礁坡,许多珊瑚礁生物因填海而窒息,而其他生物则因水浊度增加而受到严重影响。自1986年以来,新加坡的大多数珊瑚礁已经失去了高达65%的活珊瑚覆蓋。
以环境优美,气候宜居而闻名的新加坡
同样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
(图:Flickr)
填海造地还导致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之间的领土争端。2003年,马来西亚还针对新加坡在柔佛海峡(the Straits of Johore)两端的填海造陆项目向联合国提起了投诉,声称新加坡侵犯了马来西亚的领土主权。而新加坡随后则提出了对马来西亚在柔佛州的填海造陆项目“森林城市”的投诉,致使该项目于2014年被迫停止。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