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捧上神坛”到“走下神坛”,“新加坡模式”是否还值得学习

2022-03-17     缘分     23633

从“捧上神坛”到“走下神坛”,“新加坡模式”是否还值得学习

作者:李俊鹏

从“捧上神坛”到“走下神坛”,“新加坡模式”是否还值得学习

图片来自网络

新加坡,曾经的“亚洲四小龙”之一,是继纽约、伦敦之后的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亚洲乃至全球领先的城市型国家和“世界第一花园城市”。

新加坡在城市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园区管理等领域一直处于领先水平,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加坡经验”。

在中国,无论提起城市管理、产业发展,抑或园区运营,在选取国际对标案例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新加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虽然各地看似都在热火朝天地学,但真正取得斐然成绩的凤毛麟角,究竟为何?

学习新加坡,我们最应该学习什么?

从“捧上神坛”到“走下神坛”,“新加坡模式”是否还值得学习

腾飞之路:从制造中心到创新中心

新加坡是城市型国家,土地稀缺,但过去50多年通过快速工业化,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新加坡早在上世纪60年代经济刚刚起步时期,人均GDP仅为香港的70%、日本的60%、美国的15%,然而经过快速发展,在2004年人均GDP超越香港,2010年超越日本,2011年超越美国,目前新加坡早已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和全球城市行列。

在新加坡的发展历程中,工业和园区经济对新加坡的腾飞起到了重大助推作用,总结下来,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共经历了五次产业转型和跨越:劳动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科技密集、创新&人才密集共计五大发展阶段。

从“捧上神坛”到“走下神坛”,“新加坡模式”是否还值得学习

1.0 时代:劳动密集型产业(1960-1970年) 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工业基础薄弱,采取“进口替代”策略来培育新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建立工业基础,达到快速工业化。工业全球化浪潮开始,跨国公司寻求低成本的加工组装基地进行投资,新加坡重点吸引劳动密集型的跨国企业,石油开采设备制造、服装、玩具、食品生产、皮革、造船等产业迅速发展。

从“捧上神坛”到“走下神坛”,“新加坡模式”是否还值得学习

2.0 时代:技术密集型产业(1970-1980年) 上世纪70年代时期,国际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新加坡不愿过于依赖生产附加值过低的产品,鼓励发展电子、化学、机械以及运输设备制造等资本、技术密集型新兴工业。这一时期,新加坡着力实施为期3年的工资增加政策,积极推动企业提升生产技术和工艺,逐步淘汰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使新加坡的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方向发展,其中重点抓住快速增长的电子信息行业,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跨越。

从“捧上神坛”到“走下神坛”,“新加坡模式”是否还值得学习

3.0 时代:资本密集型产业(1980-2000年)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新加坡经济逐步进入成熟期,增速放缓,资源的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逐渐显露。大力引进石油工业、精密仪器制造、化学工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并注重金融和服务业的发展。实施石油化学工业集群战略,把石油化工企业集中到裕廊岛。

从“捧上神坛”到“走下神坛”,“新加坡模式”是否还值得学习

4.0 时代:科创密集型产业(2000年至今) 进入新世纪后,高新科技产业成为世界发达国家争相发展的重点领域,新加坡为占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聚焦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领域,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在此期间着力打造科技园区,其中代表性园区有纬壹科技城(one-north)和实里达航空园等。

从“捧上神坛”到“走下神坛”,“新加坡模式”是否还值得学习

从“捧上神坛”到“走下神坛”,“新加坡模式”是否还值得学习

空间演变:从工业区到科技园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