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业区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加坡最早开始建设工业园区,发展服装玩具、船舶制造、工程机械、物流等产业。
代表园区:双溪加株工业区
双溪加株工业区地处新加坡北部海湾地区,主要发展家具制造业,成为国际性家具制造和交易中心。
2.科学园 上世纪八十年代,新加坡重点围绕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理工学院等高校建设一系列科学园区,如新加坡科学园、国际商务园(IBP),与后来建设的纬壹科技城形成高科技走廊。
代表园区:新加坡科学园
新加坡科学园始建于1984年,重点发展生物科技、微电子学、机器人等,打造世界最富盛名的科学工业园之一、东南亚地区最适宜从事研发的理想之地,极大加速新加坡全球竞争力提升。
3.临港(空)园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新加坡利用海岸线和空港,发展临港和临空产业。1990年代初用填海方式将7个小岛连接成人工岛屿——裕廊化工岛,总面积32平方公里,发展石油精炼、装仓、石油化学产品的生产、专用化学品的制造、石油交易、钻井设备的制造等。
图片来源:新加坡园区发展经验(裕廊),无忧文档
4. 科技园 为了推动科技园的发展,新加坡将原国家经济发展局工业园区部改组为裕廊集团(JTC),实行公司化运营模式,经营运作更加企业化,在科技产业园区市场竞争中更灵敏,更灵活,裕廊集团成为科技产业园区领域的典范。
代表园区:新加坡纬壹科技城
知识经济时代来临,2000年新加坡计划依托国立大学等高校规划建设纬壹科技城,重点发展生物医学、医药研发、信息产业、信息传媒等等知识密集型产业,打造一个宜人的工作、学习、生活、休闲硬件环境,构建科学研究,创新技术和创业社群,成为新加坡中部充满活力的创新技术、研发和娱乐中心。
纬壹科技城功能分区
新加坡园区升级路径及分布图
经验启示:该向新加坡学什么?
1.善于抢抓战略机遇 从新加坡历次产业升级以及园区的空间演变历程来看,每次产业转型都能抓住国际机遇,并结合国情,坚持科技创新,瞄准最具新兴产业,以创新带动产业升级,不断引入和培育新兴潜力产业,加速产业升级,每十年总结提出创新性产业发展理念。
2.园区设计理念领先 新加坡各类园区在开发之前就明确其战略定位,无论是工业区还是科技园,均有明确的战略定位和明晰的产业方向;同时注重功能复合,除了建造工业厂房外,还注重塑造良好生活环境,打造集研发、办公、居住、休闲、教育于一体满足工作生活娱乐全方位需求的“社区型园区”。
案例连结——设计理念超前的纬壹科技城
以号称“亚洲硅谷”的“纬壹科技城”为例,早在2000年,新加坡提出集“工作、学习、生活、休闲于一体”的活力社群概念,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还提出了“一栋建筑就是一个创新社区”的概念,在垂直方向对工作、生活、娱乐、学习功能进行叠加,让建筑全天候都充满活力。
图片来自网络
3.注重品牌海外扩张 新加坡作为岛国,区域内部资源是极度匮乏的,发展空间不免狭小局促,为此,从90年代以来,为了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新加坡大力加速海外投资发展。
裕廊集团在全球116个城市共拓展众多园区,总面积近1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再造171个新加坡,被誉为亚洲“工业园区孵化器”。在多个国家复制新加坡裕廊工业园发展模式,寻求到更多资源和市场,破解本土发展物理空间瓶颈,打造“裕廊品牌”核心竞争力。
4.创新集群产业策略 新加坡一直坚持制造业集群发展,将制造业作为金融、贸易等高端服务业的根基,并把同一产业链的企业布局在一起,这样既节省土地资源,又能够产生规模效益。同时,为了加速高科技产业发展,出台技术培训基金政策,迫使企业使用高技能人才,促使企业升级。
5.营造成熟亲商环境 新加坡成熟的营商环境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历经了50多年的历史沉淀及发展演变,坚持打造亲商环境和服务型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和优惠政策来不断降低企业成本、吸引人才,精简的机构和严明的法律来保证服务,被世行称为是“世界上最容易做生意的地方”。
图片来源:摄图网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