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新加坡卫生部通报,新增确诊1万1278起,含本土病例1万1141起、境外输入137起,累计97万5607起。死亡病例新增11起,累计1170起。
新加坡昨日数据请见今日第二篇《新加坡继续放宽措施,今年发7万本护照远超往年》
昨晚,新闻传来,中国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下称“第九版”),对冠病诊疗方案进行了一些重要修订,主要包括:对轻重病例分类收治、将口服药写入诊疗方案、调整出院检测标准等等。
这是两年来的一个相当大的调整,对今后疫情防治将起根本的影响。
从国家和社会层面上看,这些改变,不仅能够缓解医疗资源的紧张,也减少了管控时间和管控资源,进一步缓解城市防控压力。
从个人层面上看,这些改变,将影响着几乎每个人的生活,包括身在海外的我们。所以,对《第九版》提出的这些调整很有必要给予足够的关注,进行认真学习。
碰巧的是,在发布《第九版》的同一天,是;而恰恰就在一天之前,新加坡通报,在辉瑞口服药Paxlovid进入公立急诊医院的基础上,开始向部分诊所和私人医院分派Paxlovid。
应该说,在抗疫路上,不同国度的人们,尽管仍存在不少差异,但是,对冠病-19病毒的认知越来越趋同,对诊断和治疗方案越来越有共识,走的路也越来越近。
各个社会根据本身独特的、当前的情况,考虑国内、国外各种客观因素的交叉作用,在不同的时间段,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时俱进。
这,当然是好事。
对奥密克戎的认知
是调整方案的重要基础
《第九版》指出,目前奥密克戎株感染病例已取代德尔塔株成为主要流行株。现有证据显示奥密克戎株传播力强于德尔塔株,但致病力有所减弱。
奥密克戎刚在新加坡出现时,当局曾经如临大敌,对奥密克戎确诊病患和密接者执行严格的集中隔离、住院治疗、一一追踪等防治方法,而其他病毒株确诊病患和密接者则照样居家隔离、居家康复、原则上不追踪密接者。
大约一个月后,当局指出,实践证明奥密克戎传播力很强,但是较之原始病毒和德尔塔,重症率和死亡率相对低,因此,对奥密克戎确诊者和密接者也执行居家隔离、居家康复、原则上不追踪密接者的统一安排,不再区别对待。
《第九版》也认可了国际上先前一些医学观察,包括:
一、曾接种过疫苗者及奥密克戎康复者以无症状及轻症为主
二、有临床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中低度发热、咽干、咽痛、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三、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多见于老年人、有慢性基础疾病者、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女性、肥胖人群
四、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部分儿童及新生儿病例症状可不典型,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仅表现为反应差、呼吸急促
五、极少数儿童可有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出现类似川崎病或不典型川崎病表现、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或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等,多发生于恢复期
现在,我们看一下《第九版》的一些具体修改。
一、增加抗原检测为补充手段
《第九版》指出,在核酸检测基础上,增加抗原检测作为补充。
核酸检测依然是新冠病毒感染的确诊依据。
疑似病例或抗原检测结果为阳性者,立即进行核酸检测或闭环转运至有条件的上级医疗机构进行核酸检测。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者,进行集中隔离管理或送至定点医院治疗。
(图源:gov.cn)
我们3月12日刊登了一篇文章,指出ART抗原检测的优点是:快速、简易、成本低。
我们也详细介绍了,认为新加坡的实践分四个阶段:据《新加坡眼》疫情以来的观察,新加坡的ART抗原检测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抗原检测作为辅助手段,主要用来对疑似人群做的早期分流和快速管理。
第二阶段:抗原自测棒进入家家户户;新加坡没有条件进行全员检测,因此,通过广发抗原自测棒的方式,让全民自测。
第三阶段:认可抗原阳性为确诊并纳入确诊病例数据;从今年1月6日起,ART抗原检测阳性认可为确诊,纳入确诊数据。目前,ART抗原自测确诊数据占每天新增确诊的八成以上,已成为检测的主力军。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