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羊提示:阅读本文约4分钟!
昨天(23日),新加坡新增病例再度回落至四位数,确诊病例8940起,累计病例达104万4661起。
新增本土病例当中,有1231起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呈阳病例和7518起抗原快速检测(ART)呈阳病例。
输入型病例则有191起,PCR呈阳病例和ART呈阳病例分别有18起和173起。
新增病例当中有7691起是通过ART检测发现的低风险病例,占总数的86.03%。
至于每周感染增长率则是0.76。
死亡病例再添六起,累计1220起。
住院人数有951人;普通病房有117人需要氧气供给。过去一天,共有8381人完成隔离或出院。
在过去28天的39万7606起确诊病例当中,99.7%没有症状或只有轻微症状,0.3%需要氧气供给,0.04%住进加护病房,0.05%病逝。
截至22日,已有92%人口完成疫苗接种,71%已接种追加剂。
(图:来源自网络)
多起“冠病长期后遗症”病例
新加坡出现更多“冠病长期后遗症”的病例,尽管检测结果呈阴性,患者在康复后仍出现各种症状。
一名患者称,自去年11月感染冠病以来,她总是在短距离步行后感到吃力,气喘吁吁。她说,自己以前可以提着两袋杂货从巴士站步行回家,而且只需10 分钟。自从感染冠病后,她有一次只拿一颗椰子,却花了20分钟才走回家。
途中,她感到很吃力,好几次停下来休息。 她还表示,一个月前,自己在吃叻沙时突然感觉心脏被“挤压”。
最近,她的症状有所缓解,但与以前相比,仍然感到“十分虚弱”。
(图:来源自网络)
另一名病患称,她现在对任何刺激喉咙或呼吸道的气味或烟雾都会变得“非常敏感”,严重时会引发喘息性咳嗽。
她还表示自己的手有一次突然“变硬”和变肿,并在她睡着后变得完全麻木。
那一次,她的手不停跳动,好像她的血液在流动时被堵住。“我以前从未感到过如此难以忍受的疼痛......我还哭了。”
这样的症状影响了她的生活,由于双手经常出现疼痛和肿胀,她每周都需要进行按摩。
医疗人员表示,随着近期冠病病例的激增,越来越多的患者出现冠病长期后遗症。
新加坡国家传染病中心(NCID)临床研究负责人 Barnaby Young博士称,根据2021年公布的数据,约有十分之一的患者在感染冠病六个月后,仍出现一些症状。
“更重要的是,我们很难确定这些症状中的哪些是真正由冠病,而不是其他疾病引起。呼吸困难通常是严重感染后的症状。”
(图:来源自网络)
新马两国将进一步放宽入境措施
随着2019冠状病毒疫情已经稳定下来,新马两国下来将推进如何全面重启两国之间的已接种疫苗者的航空、陆路旅游。
前往吉隆坡访问的卫生部长王乙康,在Facebook贴文中做出了这项宣布。他在这次访问中也同马国卫生部长凯里见了面。
“我们进行了坦诚和富有成果的讨论,我们一致认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一直享有良好且长期的双边关系,我们的人民有着许多联系和关系,不过都被冠病疫情打断了。”
王乙康也说,随着冠病疫情已经出现稳定和改善,两国应该致力于为疫苗接种者全面恢复陆路和航空旅游,以重新建立因疫情而中断的民间联系。
(图:来源自网络)
网传现在已是时候取下口罩,专家赞成?
当下,不少网友在网上热议,新加坡将会取消戴口罩的法令!
有专家指出这个做法不可行,因为飞沫能轻易飞溅两三米,但也有专家说,新加坡拥有高保护力的“超级混合免疫力”,现在已是时候取下口罩,尤其在低风险场合。
实行近两年的安全管理措施从本月15日起简化,包括若戴口罩,人与人之间就不必强制保持一米安全距离。
这在坊间引起讨论:如果只要戴口罩就无需保持安全距离,那如果保持一米距离,是否就能脱下口罩?
传染病专家梁浩楠说,这不可行。
“飞沫能轻易飞溅两到三米的距离,所以一米距离真的不算什么。而且也有越来越多科学研究陆续反映冠病毒可通过空气传播。”
梁浩楠认为,即使保持一米距离,脱下口罩仍不可行。
梁浩楠也指出,新加坡目前距离完全无须戴口罩的日子,还有至少半年,半年是估计最快可能发生的时间。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