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设计联盟 | 设计作品提升团队
ES设计联盟是专注于本科阶段同学设计作品集提升的指导团队。2017年至今,凭借高素质的辅导团队师资、严格的教学管理、严谨的求真精神,ES学员先后获得多封来自哈佛、耶鲁、康奈尔、伯克利、宾大、代尔夫特理工、伦敦大学学院、港大以及新国立等全球知名院校的录取证书。目前,ES已经在包括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国内优秀院校形成学员群体社区,并持续获得更广泛的关注与认可。
新加坡的城市住房挑战
新加坡是一个小国,小国当然就是指人口密度。新加坡只有719多平方公里,人口却有569万,平均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有7000多人,比上海的人口密度高一倍多。新加坡在最初建国的时候只有500多平方公里,后来靠不断的填海扩大到了700多平方公里。
新加坡在59年脱离英国殖民者统治,加入马来西亚。过了几年后,马来西亚觉得新加坡的华人比例太高,不好控制,就让新加坡自己成为一个城邦国家。所以在建国初期,社会很混乱,贫困人口居多,政府面临为了解决高密度人口的问题成立了Housing Department Board(HDB), 出台了一系列住房政策给贫困人口提供比较廉价、平民化的住宅。新加坡城市面积小,比较利于管控。在此期间发生了一个比较感人的历史故事——当时的住建局的领导到民间去谈去采风,进到一个穷人的家里,他看到领导来了就缩到了被子里面盖住自己。询问后才知道,他只有一条裤子,他跟他的哥哥换著穿,白天谁出去打工,谁就穿那条裤子。现在有领导来,他没有裤子就只能盖着被子。领导看到此景很有感触,就想要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在最开始,这些廉价住房的要求都比较简单,目的是把效率最大化。一般是一户为主,比较像我们廉租房一横排的规划,层高不高,最高是12层,而且大多数没有电梯。这些建筑的立面和平面都比较标准化,很容易复制,因此就可以很快速的产生大量类似的建筑。同时,这些建筑工程给社会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很多基本上社会动荡的问题都得以解决。新加坡政府为了防止炒房,在住房方面设定了较多的限制,比如家庭构成、年龄、身份和购房记录,以及买卖房产的限制。
不仅如此,HDB也有公租房,不过大部分也是出售的。因为李光耀觉得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才会对这个国家有归属感,不会轻易离开,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性。同时,也有为低收入群体准备相应的租房政策,也为买了房子但是房子还没修好的家庭准备了相应的住房政策。但是由于租房售房的现实限制,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负面的问题。比如,有的单亲家庭不满足家庭购房要求,也不满足租房政策的要求,便没有办法购买HDB的房子。
新加坡从建国开始就每5年做一次城市规划。为了防止大家都集中在中心城区,每一个地区有一个Town Centre,在Town Centre下面有一个内部的center。基本的生活需求就在内部center解决,然后特殊的需求,比如办公和购物,就在Town Center解决。如此一来,整个国家的城区就分的很清楚,且居民生活很便捷,更符合各个社会阶层的设计需求。富人大多住在比较远的郊区,可以开车去附近的商场,平民大多住在离地铁近的地方,可以轻松去到附近的便民设施。
到了80年代,基本的住宅需求已经满足了,这个时候政府就需要考虑更深层次的需求,需要让大家住的更舒适一点,比如扩大住房面积。在楼道中间增加走廊,促进邻里的沟通的同时确保了每户都有私密空间。
为城市归属感而设计
新加坡还有另外一个国策就是要让公民有归属感,所以他们非常重视空中的公共空间利用。比如在一些比较非正式的空间中,怎么利用走廊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政府也有一些政策,比如限定了不同人种在HDB居住比例,以避免了某一个族群聚集,引起社区隔阂。在一些HDB里公共空间的案例中,居民会用心的装扮家门口,更热爱生活,更爱自己的国家。这类建筑的品质不是特别好,所以政府会常常维修。一些建筑因为太潮湿而无法长期维护,政府就每隔几年重新刷新一次,所以这些房子可以使用很长一段时间。到了现在这个年代,已经满足了所有比较基本的居住需求,大家就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更高的追求。
现在的新加坡HDB面临的危机就是城市人口密度更高,楼也修得越来越高。怎么在高层的空间里营造公共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一个主要问题。例如上图中的这栋楼,每一层由3个菱形的房子组合而成。每隔11层中间有一个公共平台,平台上会有一些座椅和健身设施。大人在家里可以孩子看到在平台上的活动,会更放心。这个房子的理念就是把平台提高一点,让大家可以更近的接触地面,住在高层里也不会有那么强的隔阂感。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