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房子,一层也有很多公共空间。新加坡这种一层的公共空间,80年代便开始有底层架空设计,有点像柯布的光辉城市。但是它的底层架空不是作为通车用的,主要用于举办社会活动,比如居民在小区里一起庆祝节日。而且一层的通透设计,一眼望去就知道一层的情况,增强了社区的安全性,不容易发生一些社会事件。而且这栋楼看起来比较豪华,但售价却是豪宅的1/3。
第2个案例是三个塔楼被2个长廊连接起来。这栋楼的概念也是为了在高层空间中创造一些能适合活动的公共空间环境。这些空间任何人都可以进入,因为这是国家的财产。房子造型立面其实蛮简单,是一个模块化的理念,但也具有较高的丰富度,有一些大悬挑的结构,让整个空间看起来比较壮观,没有那么呆板。
从里面户型的平面可以看出,每一户的面积和房间数比较多,但是每层楼的空间特别小,只有中间的走廊空间和一些天井来增加空气流通。套型为了避免纷争,是比较均质化的设计。在26楼和52楼设计的2个长飘带造型比较好看, 26楼只对这个小区的居民开放,52楼对公众开放。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这部分空间较少被使用,居民大多数活动还是在一层,但这些高层上的公共空间研究还是值得学习的。 城市人口老龄化 还有就是社会老龄化的问题。在新加坡,人们在语言上体现出对老年人的关怀,称老年人为乐龄人士。Urbanism研究主题主要是一些非正式的城市空间的研究。怎么利用没有确定功能的空间来增加市区的凝聚感。还有一些技术方面,在大数据模型上面的研究。
这是19年一位学长的案例。他的研究题目是Tasseact(四维立方体),是基于时间的一个空间从属性的模型,言而言之就是在高层空间上一些公共空间的从属感的问题。前几年获得了普利策奖的智利建筑师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他的一个知名住宅项目,是给一些低收入的群体设计住宅时,只设计一半的住宅,另一半住宅先把结构做好,但是中间没有填充物,因为他认为现在那个社区没有能力承担建造整个房屋的费用,所以只建了最需要的、标准的结构的部分,剩下的一半等经济条件允许时再把内部建好。这个学长大概就是用了这样的概念,高层住宅建设的初始只有一个大一点的骨架和基本的模型,但预留了很多空间来给居民填充。
左边这5个流程能说明他的研究和整个新加坡对于城市住宅空间的研究。第一步是希望在最开始社区设计的时候,就吸引一些人来参与,因为未来的居民来参与社区的设计,就会增强居民对整个社区的归属感、参与感。第二步是协同,就是设计师和政府决策,还有居民之间的共同协调,制造出一些基本的模块。很多模块的外壳是一样的,只是内部不一样。所以下一步是customize (自定义),基本的模型里面可以有不同的填充物,可以自定义,从而增强归属感。整个建筑的立面建筑形象也比较符合整个社会的形象,它不只是单一死板的样子。第四步,叫做时间,就是居民家里有自主权,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来改变自己的家。第五步,奖励。新加坡被称作花园城市并不是凭空而来,是因为政府为了营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对在建筑中种植植物有奖励。他们奖励那些在建筑立面上或者在屋顶上种绿化的人,可以得到相应的额外建筑面积。 时间改造和奖励都跟新加坡政府的政策息息相关,这也是我们可以学习应用的。就像公积金的政策最开始就是由新加坡提出。
这是这个项目中一些住宅的模型。可以看出,在模块中可以用桥梁进行连接,让整个大楼里的一些绿化可以连续起来,成为一个连续的公共走廊。
转载请注明来源:狮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