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90年代,说服能人从政也不见得简单。萨稀说:“事实上,与我交谈过的每个人,以及我收集到的证据显示,基于各种原因,这项工作变得愈加困难。”
其中原因很多,最重要的一个是:候选人不论是个人特点、怪毛病或过去做过的事情,都可能被挖出来,公开被批评得体无完肤。
社交媒体的出现,也意味着网民可以挑剔候选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论是家庭、事业、学历等。萨稀说,有些候选人可能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很多时候,当这些批评开始变得不公平、甚至充满恶意时,也牵连候选人的家人。
即使候选人选择不回应所有的批评,对他们的精力仍是巨大消耗,被人肉搜索也令人沮丧。一名退休部长就告诉萨稀,如果必须在这个时代经历这些,他不确定自己还会从政。
1992年集体辞职制造补选 今日若仿效败选风险高
数码通信所提供的便利,也意味着议员须时时刻刻与选民建立情感联系。萨稀说,年轻一代不希望只是在议员接见选民活动上看到议员写信,议员几乎24小时都必须表现出关心选民、随传随到,这也很耗心力。
萨稀认为,如果在今天要仿效1992年补选时,那种议员集体辞职以引进新人的做法,行动党败选的风险很高。
1992年,马林百列集选区议员、总理吴作栋在自家地盘点燃补选战火,让反对党人惹耶勒南有机会参选,执政党也借这个机会引进具部长潜质的候选人,现任国务资政兼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张志贤便是当年出道的新人。
萨稀说,那场补选竞选期间,行动党曾提出吴作栋败选的可能,但在当时那个可能性很低。今时今日,不论个别候选人多么优秀,他们都必须让人感觉真诚、可亲,尤其是部长,必须面面俱到。
然而,要继续引进新血并非不可能。萨稀说,人民行动党很明显地正在扩大范围,深入到民间团体和各种志趣领域寻找有潜质的新人,即使是一些传统上他们有所顾忌的地方。因此萨稀相信,新加坡的政坛上几乎肯定会越来越少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技术官僚,即使有一些,也不会是同时引进一大批。
曾访问李光耀及王邦文 取得历史见证人第一手资料
王邦文是至今唯一健在的人民行动党第一代阁员,1988年退出政坛,一直不愿意接受正式访问。(档案照片)
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验证不同记述或了解亲历者对事件的看法,萨稀贾古玛博士在撰写《人民行动党历史》的过程中,走访了超过50名历史见证者,其中包括授意撰写此书的建国总理李光耀,以及现今唯一健在的行动党第一代阁员王邦文。
根据记录,萨稀与李光耀的访问在2011年12月28日进行,李光耀是全书第一位受访者;退出政坛后就鲜少接受访问的王邦文,则是在2020年1月8日与萨稀会面,此时书籍的写作已经进入最后阶段。
萨稀日前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说,他很庆幸有机会访问李光耀与王邦文。他也提到:“李先生接受我的访问时,身体已经非常虚弱。”
萨稀透露,2011年与李光耀讨论写这部书的工程时,曾经提出在翻阅文献之前应该先与还健在的亲历者交谈。“李先生马上说,王邦文,你必须和王邦文谈谈。”
他指出,事实上王邦文是李光耀唯一提到的人,显示李光耀对访问王邦文一事的重视。
书中提及王邦文的章节,围绕着上世纪80年代中期行动党的更新、当时仍是新加坡武装部队军官的李显龙踏入政坛的时机,以及王邦文对拟议中民选总统制度可能削弱未来总理权力与地位的担忧。
萨稀在写作过程中,获准阅读行动党的部分档案,其中包括李显龙踏入政坛前接受行动党中委面试的文件。文件显示,时任行动党秘书长的李光耀回避了儿子的面试。“我能参考这些文件,但亲历者的个人记忆也很重要,如果还有机会,与他们交谈是有必要的。”
根据当时的新闻报道,王邦文曾经在一场选区活动中针对“政治王朝”发表过反对意见,指出政治领导人的世袭任命不能解决政治继承问题,通过这种途径获得任命的领导人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和尊重。
萨稀访问王邦文后发现,对方其实不是反对李显龙从政,而是想要反映民间的看法,因为当时有不少受华文教育的行动党基层认为,虽然李显龙是高素质的人选,但人们无可避免地会提及他是建国总理的儿子。因此,王邦文建议让李显龙先加入民事服务或者私人领域,让更多人了解其能力。
萨稀认为,有必要交代王邦文的观点让读者判断,因此甚为高兴王邦文最终决定接受访问。但没能访问另一位建国元老杜进才博士,则令他最为遗憾。
“杜博士为行动党奉献了一生,但我听一些退休议员说,他晚年非常孤独,因为行动党早期没有照顾退休部长和议员的完善制度。”
据萨稀了解,《白衣人——新加坡执政党秘辛》的作者曾经尝试联系一些行动党退休议员,但对方会直接挂掉电话。
他希望能有更多机会与前议员交流,这些年来他与更多议员熟稔之后,总会敦促对方撰写回忆录。“多数人不愿意动笔,但我希望他们会那么做。”
邝摄治引述《左传》 谏言吴作栋宽猛治国
时任甘榜菜市区议员邝摄治在1979年补选的行动党群众大会上站台助选。(档案照片)
1991年全国大选,刚出任总理的吴作栋未能如愿获得选民强力委托,行动党甚至丢失四个单选区议席,令很多人把这看成两党制的开始。多名人民行动党党员在选后致函吴作栋,就吴作栋的治理风格谏言,老将邝摄治还引述《左传》,认为治国应宽猛并济。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