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深隧排污系统(deep tunnel sewerage system)。新加坡公用设施局投资兴建了一个深埋隧道排污系统,这个系统的第一阶段包括一条长约48 km的排水深隧道和一座污水处理厂(樟宜污水处理厂),排水隧道直径最大6 m,隧道埋深20~40 m不等,污水处理厂的设计排水量为80 Mm3/d(最高极限能力可增至240 Mm3/d)。考虑到新加坡将来可能出现的缺水状况,该污水处理厂设计时预留了将处理过的污水净化为工业用水的接口。
3)电缆隧道(electric cable tunnel),新加坡地底最深的电缆隧道工程已于2012年9月动工。这条电缆隧道深入地下60 m,相当于20层楼高,比一般的地铁隧道还要深一倍。该电缆隧道可装置电伏高达400 kV的电缆,以应对130万个家庭、商业和工业用户日益增加的电量需求。与地铁线类似,该隧道工程分为南北线和东西线,主要是为了连接北端和西端的3大发电厂。隧道直径6 m,计划采用盾构法施工,两条隧道长约35 km,预计耗资20亿元。
2.3 地下储存库
新加坡一般被认为是一个没有自然资源的国家,但在新加坡的一次学术报告会议上,新加坡岩石力学与工程地质学会主席周应兴先生指出,新加坡有丰富的地下空间资源和水资源,岩石地下储存空间可以为新加坡储存大量的天然淡水(降雨)资源。事实确实如此,过去十几年,通过大量的工程地质调查和岩石力学试验,发现新加坡中部地区的武吉知马花岗岩和中西部地区的沉积岩层特别适合修建大型地下硐室作为地下储库。早在1995年,新加坡就提出了利用武吉知马花岗岩层修建地下储库和安全庇护硐室的计划。
20世纪90年代新加坡就在南洋理工大学专门成立了“地下空间和岩石力学”(underground space and rock mechanics,USRM)研究小组,现改名为“防护技术研究中心”(protectivetechnology research centre,PTRC)。该研究小组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岩石材料在动态和瞬态载荷作用下的力学特性,动载荷作用下岩石节理的响应特性,冲击波在岩石节理和岩体中的传播,岩体和岩石结构的离散元模拟等,并取得了颇为领先的岩石动力学研究成果,目前这些研究方向仍是岩石动力学研究领域的热门方向。
上述基础研究的工程背景是新加坡计划利用花岗岩优越的抗爆性能,在万礼花岗岩地层中建设地下军火弹药储存库。万礼地区的花岗岩地层属于三叠纪地质期,有2亿年历史,其硬度是水泥的6倍,还有天然冷却作用。万礼军火库由多个储藏仓库组成,每个仓库长100 m,宽26 m,高13 m,由双车道宽的隧道连接。两隧道间至少间隔20 m,满足“当其中一隧道爆炸时,不会对另一隧道产生破坏性影响”的要求。同时每个仓库门口都设置电动钢铸防爆闸,以防爆炸碎片、火势和气浪冲入。此外,每个仓库门口对面都凿有存留爆炸碎片用的空间——留碎室,可存留90%向外冲出的爆炸碎片,也能减缓爆炸火势。万礼军火库还是一个省地、省电、省水、省力的高效军火库。该库建造在地下数十米,与地面军火库相比,所需安全地区面积可以减少90%,相当于400个足球场。同时,由于花岗岩的隔热作用,电力消耗只有地面军火库的一半;雨水收集和地面排水系统每年省水约60000 m3。2008年3月7日,新加坡的万礼地下军火库正式启用。
近年来,新加坡为了应对可能遭遇的石油危机,开始着手修建地下石油储存库。根据新加坡地质条件特点和经济战略布局的要求,以裕廊组(Jurong Formation)沉积岩为主的裕廊岛成为地下储油库的最佳选择地点。裕廊岛位于新加坡西部,是由7个小岛填海造陆而成的人工岛,这里是新加坡的石化产业基地,也是全球第三大石油贸易中心和炼油中心。图 3为新加坡海底地下石油储存库的布局示意图。
图 3 新加坡海底地下石油储存库示意
由于该地下石油储存库建于海平面以下,在地下硐室开挖建设过程中,海水入侵和地下水渗漏成为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如水对岩石强度弱化特性的影响分析、地下水渗流场分析、硐室开挖围岩在流固耦合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等。为此,地下石油储存库项目建设方裕廊集团(Jurong towncorporation,JTC)委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对硐室建设的全过程进行了大量的室内试验、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研究,并随着工程建设的进度已经取得了一些极具工程实践和技术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目前,该地下储油库第1阶段工程已经完成,最初的两座岩洞已于2013年完工,采用水封油库的方式储油。此外,新加坡政府还计划2014年在海床下100m深处挖掘5个地下储油库。5座岩洞共有9座储油长廊,每座长廊有9层楼高,可以容纳相当于64座奥运会标准游泳池的液体量。全部完工后的总储油量接近400 Mm3,储油总量可供新加坡全国人民使用1个月。
2.4大型地下公共空间
为了创造空间容纳新增人口,新加坡有意在地下打造更为广阔的地下公共空间,如新加坡计划在肯特岗(KentRidge)公园附近打造一座相当于30层楼的地下科学城。肯特岗公园的表层由砂岩、砾岩和石灰岩3种不同的岩石组成,并含有丰富的断裂和褶皱带,但在50~60 m以下的地下岩层,却具备相当好的工程地质条件,围岩稳定性好,可以建造多功能地下设施。
图4为新加坡地下科学城的概念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到2个明显的竖井。由于新加坡地势平坦,其地下空间的开发依托深大竖井的建设,大型机械设备和人员都通过竖井进入地下空间。该类地下空间开发的竖井直径一般在30 m以上,最高可达60 m,开挖深度在80~100 m。如此巨大的竖井工程建造也存在一系列和岩土工程有关的科学和技术难题,如竖井开挖方法、竖井稳定性、竖井通风排水等。随着工程技术的进步,新加坡也越来越倾向于应用这种深大竖井来开发和建设大型地下空间工程,如地下科学城、地下医院、地下物流等。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