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自传也说了好些家事。自传也说了好些家里事,爸爸老是欺负贤惠能干的妈妈;妈妈是位博览群书、熟知天下事的旧中国知识女性,郭鹤年连投资等大事都听从她的意见。他对二哥郭鹤龄参与马来亚共产党百般赞美,认为他是一个真正为国为民的英雄好汉。另一方面,他也指出大哥做事的弱点。他不隐瞒自己背弃发妻的行为,还显得有点内疚。他致力发展郭氏兄弟家族的事业不遗余力,颇能招揽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后代一起奋斗。他对侄儿郭孔丰的赏识、容忍和支持,显示是个有肚量的长辈。郭鹤年是个有远见、精明、勇于实践、敢于争取胜利的生意人。他也没忘了老祖宗、家族与亲人。
六、对这本书的总体观感。这本书的翻译还是挺流畅的,不过,译者对某些地名和人名的翻译,由于懒得翻阅资料,便增加了阅读上的困难和误解。译者常把马来亚和马来西亚混淆,是个严重失误。第246页把马来亚共产党写成马华公会也很不应该。
南治国
《怡和世纪》编委
一、郭鹤年是勤奋善学的经商典范
再精明的大脑也离不开勤奋和好学,郭鹤年是勤奋善学的经商典范。郭鹤年说他一生都坚信“忙碌是一种治疗”,只有忙碌中身心才会结合和愉悦。在自传中很多次提到了他的勤奋,虽然不是刻意为之,但给人印象深刻。譬如第87页他写在1953年至1958年间他开始涉足大米交易,“我不断扩阔视野,就如磨砺自己的武器。我每天清晨七点半到八点便开始工作,一直到晚上十点到十二点才收工。我不断从旁观摩他们的办事方式,观察他们哪些地方犯错,并发誓不要让自己犯同样的错误。”后来生意越来越大,赚的钱也越来越多,郭鹤年没有耽于享乐,相反,他为了生意,经常世界各地寻找商机。他说,从1963年起,他在家好像没有待过一周以上,“像风筝一样到处飞翔”,甚至有一段时期,常常连续20多天没有睡在同一张床上多过两晚,“我不是逞强或闹着玩。我的生意迫使我不断向前,不能停步。”
二、把商业当成是一种砥砺自我、挑战极限的志业
为何要经商?郭鹤年创业之初,资金周转并不容易,当时的英资银行对华人是公开歧视,也让郭鹤年受到了羞辱。但商界就是如此,“除非你能奋力爬到岩礁顶部,否则便有被淹没的危险”。郭鹤年把白人对华人的歧视视为自己努力经商的最原初的动力,到后来,生意成功了,他的境界也更高了,他不能安逸于衣食无忧的平庸的生活,赚钱和商业成了他毕生的志业。他说“我专注于赚钱,但渴望追求的并不是钱本身,而是希望从汇聚造王者和决策者的商业世界中崛起,并且登上云端。”我想,这大概就是郭鹤年和很多商人所不同的地方。
三、对华族深具信心
郭鹤年的英文教育背景对他打造自己的商业王国至关重要,这是毋庸置疑的。自传中,他也不止一次提及他商业的成功要归功于他对英语及其文化的掌握。尽管如此,郭鹤年对华文和华族的信心从未动摇。
本文刊载于《怡和世纪》2018年4月第35期。
《怡和世纪》是新加坡百年历史的华人俱乐部怡和轩所出版发行的综合杂志,含时事观点、金融财经、人文史地,也设有艺文栏目,是本地文化圈的心血之作。
《怡和世纪》已办刊十年,现推出珍藏版合集(12期到44期)共33本,仅售10套,每套售价260新币。也欢迎订阅新刊,每年3期,单本订阅价格10新币,全年订阅(3期)24新币。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联系《怡和世纪》发行部门,亦欢迎海外订阅。
详情请电邮垂询:[email protected]
网站:www.eehoehean.org
<新加坡眼粉丝福利>
在新加坡眼APP上,仅需20金币即可兑换《怡和世纪》杂志珍藏版一期,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兑换。
(稿件内容及作者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本媒体立场,文责自负)
— END —
编辑: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