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李先生相处,都是非常坦诚的。就是在这个坦诚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友谊。他对我的评语是“若以古典文学的文字来形容他,他堪称一位君子。”而且说“周清海教授是华文教学的先驱”。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李先生担忧新加坡的华族家长会要求子女学习超乎他们能力的华文,因此华文教学必须经常调整。
(三)为了支持我所做的事,李先生还是愿意奔波
我一辈子从事华文研究与华文教学研究,一直关心下面的三个问题:一、新加坡的华文研究与华文的推广;二、在双语教育制度的框架下,怎样更好地做好华文教学的工作;三、培养华文人才,协助他们成长。这三方面,我都尽了绵力,也不时得到李先生充分的支持。
1989年12月26日,新加坡华文研究会主办“世界华文教学研讨会”,我受当时担任会长的已故卢绍昌先生的委托, 邀请李先生出席主持开幕仪式。这是我第一次向他提出要求。李先生一口就答应了,而且偕同夫人一起出席。
李先生当时是总理,工作非常繁忙。但在开幕的前一天黄昏,我们上完课之后,他亲自赴会场,看了会场的布置, 也试了扩音系统。可见他是如何重视这个开幕式。
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为了庆祝成立10周年而举办学术研讨会,我邀请李先生为主宾,主持研讨会开幕仪式。李先生马上就答应,并且说,主持开幕式过后,愿意拨出一些时间,让研讨会参加者提出问题。当天,国外来的参加者,虽然有人没礼貌地提出了一些作为客人所不应该提出的问题,诸如“南洋理工大学什么时候正名为南洋大学?” 等等 —— 属于新加坡人自己的问题,李先生还是客气地给予回答。提问者忘了,这是个学术研讨会,不是记者招待会。
由我倡议而成立的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如果没有李先生的积极支持,就没有教育部长的支持。大学校长亲自到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孔子学院的牌匾,大学理事会通过拨款支持孔子学院的运作,都是在李先生的支持下,才有可能。孔子学院的成立仪式,李先生也应我的邀请亲自主持。我之所以争取李先生的支持,是因为“我要让孔子学院能处在一个被重视的地位”。
我发起编撰的《全球华语词典》,定在2010年发布。中国的朋友托我请李先生当词典的荣誉顾问。我给李先生发了电邮,他也马上就答应,并且给我正式的回信,说“请在出版前让我知道还有谁接受了邀请”。后来我们更进一步邀请他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词典发布座谈会,他也答应了。李先生先到上海,主持世界博览会新加坡馆的开幕仪式后,专程赴北京,参加词典的座谈会,隔一天,再赴日本。李先生当时已经87岁高龄了,但是为了词典,为了支持我所做的事,他还是愿意奔波。
在出版座谈会上,李先生提议在《全球华语词典》的基础上,编撰《全球华语大词典》。他说:“现在的《全球华语词典》只收各地华语有差别的词汇,没有收共同的词汇。希望中国教育部和北京商务印书馆能在《全球华语词典》的基础上,编成《全球华语大词典》,将华语里共同的词汇都收进来。当这样的大词典出版时,就代表了全球华人的智慧,也表现了语言的和谐。”18他的提议,得到中国有关单位的积极支持,把《全球华语大词典》列为中国国家重大的出版项目。
在华文教学、华文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我给李先生提出的建议和李先生上课,我们也不时谈及新加坡的华文教学。这些谈话,就曾经给教育部的高级官员们带来许多不便。他们就曾经当面对我说,如果有什么建议可以直接向他们提出, 不要在李先生面前提及。但当李先生问起一些关于华文和华文教学的事时,我总不能不坦白说出自己的看法,我总不能敷衍他。因为这些谈话,给有关的人员带来不便,不是我有意为之的。
李先生有时也要我在华文教学、华文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提出建议。2001年,我就曾经对吸引马来西亚华族学生的事,提出一些建议 (这个建议书是以英文书写的,我简单译为中文) 。建议书包括下列的内容:我对马来西亚华族学生的观察:
马来西亚华族学生基本上都不同程度地掌握了三种语文:英文、中文和马来文。和新加坡的学生比较,他们说英语的能力较弱,而说马来语的能力较强。
马来西亚的华族学生掌握中文的能力和热爱华文文化的热忱,远远超过新加坡学生。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热忱远比殖民地时期更高。马来西亚的特殊环境使得他们更热爱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因此掌握了更高程度的华文。
南洋理工大学里有关中华文化的活动,他们都积极参与,而且他们之间的凝聚力很强。南大中文学会拥有6到7百个会员,大部分是马来西亚学生。他们参与书法、中国画、表演艺术、歌咏团、文学创作等等活动,也创办文学双月刊。
上面的观察可以从下列事实得到说明:1997年国际大专华语辩论比赛,在新加坡举行,马来西亚队获得冠军。1999 年在中国举行,马来西亚队获得亚军。由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世界华文文学比赛,小说的得奖者也是马来西亚的大学生。这些都不是偶然的现象。
他们和新加坡学生和谐相处,那些说流利英语的,都能和新加坡学生共同组织各种学生活动。他们也愿意成为新加坡公民。除了来自沙巴的学生之外,他们大部分都希望能留在新加坡工作。
建议:
1. 新加坡的大专机构开设中文副修,让在大专里就读的新马学生选修,以培养中文人才。马来西亚学生选修中文副修,能刺激本地学生的学习。
2. 吸收马来西亚中文大专的学生来新加坡学习:南方学院等四所马来西亚的私立大专,只提供三年课程,我们可以吸收它们的毕业生到来学习,以取得学士学位,然后留在这里工作。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