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是疫情久久未退情形下意想不到的结果。居家学习和办公,以及减少出门和出国的种种措施令更多人变得肥胖有目共睹。(海峡时报)
作者 卢丽珊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两国最近神乎般的步伐一致,揪出两国人的最新共同天敌: 肥胖!
肥胖是疫情久久未退情形下意想不到的结果。居家学习和办公,以及减少出门和出国的种种措施令更多人变得肥胖有目共睹。
疫情当下,肥胖是糖尿病最大的诱因,而糖尿病患者一旦染上冠病后更容易导致病情复杂出现重症,加深治愈难度,亦加重医疗的国家和社会成本。
日前(本月14日)卫生部长王乙康宣称,我国的肥胖率历经下降后又回升,2017年至2020年全国肥胖率从8.6%增加至10.5%,回到了2010年的水平。新加坡人摄取的糖分仍过高,肥胖和体力活动量不足还是我们面对的挑战。
卫生部长王乙康宣称,我国的肥胖率历经下降后又回升,2017年至2020年全国肥胖率从8.6%增加至10.5%,回到了2010年的水平。(通讯及新闻部)
总理李显龙在2017年的国庆群众大会放下国际大事和国家其他重大课题,将对抗糖尿病视为头等重大的国家级使命。其实早在前一年的2016年,我国已向糖尿病下战书,初步成果显著。
从2017年至2019年,本地人口的年龄标准化(age-standardised)糖尿病发病率维持稳定,保持在比8%略低的水平。各年龄段有更多人定期做运动,例如 50岁至74岁成年人,定期做运动的比率增幅尤其明显,从2017年的23.5%增至2020年的31.4%。
结果,我们还来不及沾沾自喜,疫情一来差点没把我们逐渐积累的成果抛回原点。
马国卫生部长凯里日前也发出严正警告: 马来西亚不是健康的国家!
国人的肥胖率和心脏病处于高位,大马的冠病死亡率很多是因综合症和慢性疾病导致。他认为马国人的健康意识低落,希望国人通过改变行为而改善健康状况。
马国卫生部长凯里(左一)自嘲自己也是肥胖人群。(推特)
脸型丰润的凯里甚至还幽自己一默:
“想像一下,大马人二分之一肥胖,包括我自己,再加上四分之一的人不健身。”
连部长都自认不健康,没有“以身作则”,看来我国相对健硕高大的卫生部长还是更胜一筹!
难得这期间烧脑苦思抗疫的两国卫生部领导步伐一致,呼吁国人正视肥胖的问题。等疫情止息后,如果他俩除下西装革履,齐齐穿上运动装球鞋,到我们又爱又恨的长堤领军挥旗鸣笛,举办跨境马拉松长跑,一定会空前震撼,达到宣传健康生活,两国恢复正常往来的感人肺腑效果。
当然,这算是我狂想、痴想了。不过“逼迫”国人运动,注意自己的体重,宣扬健康理念用奇招,耍奇技也应该在所不惜。
肥胖已经不单单是个人的事
也许有人会说,选择(保持)肥胖是个人的事,国家也管得太多了吧!人权在哪里?自由选择在哪里?
但是话真说回来,肥胖就偏偏不是你自家的事,不止关乎美丑,因为肥胖已经进入社会学的术语:“医疗化”(Medicalizaton)的领域,意指将非医疗的问题定义为医疗问题或病例处理。
早在2013年,美国早把肥胖“医疗化”,在新加坡各大政府医院和私人机构都纷纷设有肥胖护理诊所,而不再是美容院的事。这些医疗机构提供全方位从饮食、体操和医疗手段帮助超重到肥胖人士。
新加坡中央医院的肥胖中心号称是全国第一个肥胖中心,该中心汇集内分泌科、减肥外科(bariatric surgery)、肠胃科、物理治疗科、营养科、心理学科各领域的医护专家。
(联合晚报)
如何定义个案为“肥胖病例”?
一般的个案是从家庭医生推荐才会进阶到肥胖中心进行护理,他们的体重都是以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的计算是体重(公斤)除以身高(厘米)的平方)计算。
病例先通过改变生活和饮食方式减轻体重,只有在这些方式都无法减轻的情况下,才会考虑进行手术,尤其是那些BMI超过37.5,或者32.5(有长期疾病如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患者)。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