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新马两地的肥胖人口还不够严重,我们看看人口超重超过50%的国家,包括英国和美国,他们的冠病死亡率高出10倍。
英国每10万人登记184例冠病死亡,是世界上死亡率第三高的国家。英国的肥胖率居世界第四位,63.7%的成年人被认为超重。
“肥胖与冠病死亡率之间的相关性是明确而令人信服的。”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今年三月回应世界肥胖联合会研究时表示,这项研究给全球各国政府敲响了“警钟”。
超重和肥胖绝对不是必然的
然而,我认为攻克肥胖问题跟其他疾病的性质稍有不同,难度更高的原因有几个,要投资的社会成本也必须更高。
首先,一般人始终不认为肥胖是“问题”,是“疾病“,很多人甚至对于长期超重或肥胖无动于衷,无痛无药的,不痕不痒,只要长期疾病一天没有来袭,也不会有减轻体重的急迫性。
这样的普遍心理夹杂了无知(不认为肥胖或超重不健康*)、侥幸心态和自我放纵,久而久之肯定与脂肪和赘肉共存,还与日俱增。 (BMI指数:18.5至22.9属于低风险、23至27.4属于中度风险、27.5以上属于高风险)
其二,高度城市化的生活食肆选择很多,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还是美食天堂,几乎可以全天候不停的吃,吃吃喝喝不再是温饱而是社交生活的一部分而不自知。在家大吃、见朋友大吃,上班也小吃一堆吃不停。
美食当前太难瘦?(联合晚报)
尤其是在疫情下,即使自家不煮,无法出去吃,上网订购食物也越来越简便,随传随到,生活中暴饮暴食的条件完全到齐,怎么可能不肥胖?
其三, 如果马国卫生部长认为马国人健康意识不足,其实新加坡在很多方面还是有待加强。即使遍布全国的运动设施充裕,国人最缺乏的还是动力,以及强烈的健康意识。我认为这些知识应该从小灌输,在学校就灌输良好的运动习惯。
政府这些年兴建大型运动设施和建设绿地公园毫不手软,组屋楼下的运动器材随处可见,这点可嘉可奖,一出门即绿草如茵,鸟语花香,但是这只是成功的一半,观念的改变才是最大的长期挑战。
(海峡时报)
撰文当天,家里迎来在新加坡上大学堂侄儿来吃饭,两个多月不见,住大学宿舍的小伙子胖了一大圈。侄儿说,宿舍同学多,每每大伙一吃宵夜就吃太多,不小心就发胖了。
他一脸无奈的说每天这样吃好像也拒绝不了,大学还有两年不知道怎么办? 深陷这种的情境的人似乎不止是他。感到左右为难、不知所措的,也可能是曾经或现在的你或我,或我们身边挚爱的家人,我们没有理由坐以待毙。
这是由于超重和肥胖绝对不是必然的,只要有意识和动力要减轻体重一定可以寻求正确和有效的方式,包括调整饮食、多运动、最近风行的间歇性断食(每天减去一餐)或求助专业减肥护理中心。
尤其是在冠病威胁之下,战胜肥胖是一场必要和绝对有价值的战役!
转载请注明来源:狮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