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东部的德福工业区还保留不少食品加工业,有些老字号食品历史比建国悠长,有些传统食品手艺堪称本地硕果仅存,多年来吸引本地和外地美食家到此寻味。随着工业区重建计划推进,落户德福工业区的食品业者逐一搬迁。
《联合早报》记者走进德福工业区,体验食品制作现场的感官刺激,品尝好手艺,感念人情味,思考本地传统饮食文化传承的现实压力。
德福工业区建于1970年代,位于后港3道附近,主要为重新安顿乌美一带惹兰罗拔(Jalan Lobak)、麦波申一带惹兰安格烈(Jalan Anggerek)和碧山一带惹兰柏民宾(Jalan Pemimpin)的中小型工厂。30年租约于2014年期满前,厂商已积极向政府表达继续留下来的意愿。
随着滨海蓄水池及榜鹅—实龙岗蓄水池竣工,德福一带落在集水区内。考虑到废料处理问题和善用土地资源等因素,建屋局在2012年宣布把德福工业区纳入工业重建计划。根据当时的官方数据,这个传统工业区有1046家厂房,在第一阶段发展计划下受影响的有219家,其中105家从事食品工业,它们可搬迁到新建成的勿洛食品城(Bedok Food City)。
裕廊集团于2018年接管属于建屋局的工业单位和工业地段租约。第一批受影响厂房原订于2017年搬迁,基于种种因素,加上冠病疫情来袭而一再展延。据记者了解,裕廊集团给予期限是今年底,但厂商有的仍无法找到理想地点,或计划搬迁但是新厂房装修受疫情耽误。
鱼肉加工善用机械 开拓业务以人为本
在德福工业区第25座和第26座设有三间厂房的圆源(Nyee Guan),同样有40多年历史。不同的是,与徐新荣年纪相若的刘春亮(68岁),依然雄心壮志,在不对品质妥协的前提下,不断研发机器取代人工。
刘春亮家境一般,学历不高,10多岁到巴刹鱼摊当助手,边看边学,从取鱼肉到做鱼丸,最后在红沙厘(现实龙岗花园)巴刹创业,开始是纯手工制作,后来引进机器,扩大生意,1997年底搬到德福工业区。
酿豆腐需要人工处理食材的酿件,所以这间工厂的“人气”最旺。(龙国雄摄)
工厂在半夜灯火通明,赶货给巴刹和小贩。记者早上8点开始采访时,鱼丸工厂在做后期清洁工作;另一间工厂在煮鱼饼,准备下午油炸。这个时候,最热闹的是手工制作酿豆腐的工厂。
刘春亮有一套以人为本的生意经。他研制了很多机器,可一站式制作鱼丸,以及自动生产福州鱼丸、香菇肉丸、各种形状鱼饼。机器生产可以节省人手,提高生产力,同样分量的鱼饼,原需要五个人切,切鱼饼机器只需一人操作,切出来厚薄一致。他说:“重复捏鱼丸、切鱼饼的工作又闷又累,一个好老板要让工人开心,他们就不会跑。”
除了机械化生产的鱼丸和鱼饼,圆源鱼丸食品工业的老板刘春亮也售卖各类手工酿豆腐。(龙国雄摄)
刘春亮的创造力令人佩服,连清洗盛装鱼丸的塑料桶都有专用机器,三两下子把塑料桶里彻底洗净。
节省下来的人手,刘春亮另有安排。工厂已达八九成机械化。员工一天10小时工时,可投入生产更多手工酿豆腐。例如制作鲜虾水饺,由机器挤出固定分量的猪肉馅,但须人工为每份肉馅加一只虾,把水饺皮粘合。
因为老板暖心的出发点,让冰冷的机器有了温度。圆源采用印度尼西亚自家工厂供应的黄尾鱼来制作鱼丸,以及精选来自斯里兰卡的鱼浆,调配后制成鱼饼和酿豆腐鱼馅,不掺粉和防腐剂,尝起来特别有鱼味,还夹带浓浓的人情味。
酿豆腐版本的“寿司”,用腐竹皮包裹鱼浆和蟹柳。(龙国雄摄)
为搬新工厂费尽思量
为了搬厂的事,刘春亮心烦了好一阵子。他说:“勿洛食品城没有办法给我足够空间,可提供的电力也不够,我有很多机器。最后在兀兰工业区找到一家工厂。地点找到了,接下来要设计和进图,我睡觉前都在想要怎么安排,一天睡不到三四个小时。现在疫情又很难找到装修工人,不知道赶得及年底搬吗?不然要拖到过了农历新年……”
年底到农历新年期间是圆源最忙碌的时候。除了做批发生意,也做门市,很多人会直接开车过来,为火锅、烧烤和团圆饭进货。搬新厂后圆源的成本提高许多,刘春亮得投入更多机器提高产量,并扩大行销通路,如进军海外及扩大零售市场。起家的实龙岗花园巴刹摊位仍保留,疫情暴发以来,产品已在Shopee和Qoo10售卖,也供应给一些直播平台。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