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压压的工厂让人感到好奇却又不敢进入,其实金源源咖啡(Kim Guan Guan,简称KGG)欢迎记者参观。
烘焙咖啡豆基本工序是将咖啡豆倒进滚炉翻炒20至25分钟,期间得细听咖啡豆是否已因水分蒸发而变得清脆,细看色泽,细闻味道。
烘焙传统咖啡的师傅忍受着高温浓烟,加倍用眼耳鼻和用心,炒出包裹着砂糖和黄油的亮澄澄咖啡豆。(李健玮摄)
咖啡豆在翻炒时,师傅开始把在锅内的糖煮成金黄色液体,接着把温度高达摄氏240度的咖啡豆,倒入滚热的糖浆内混合,再加入牛油。包裹着糖衣和牛油的咖啡豆倒入大型搅拌炉时,需要多把风扇降温至摄氏七八十度,这时工厂瞬间烟雾弥漫。
烘焙咖啡豆时加入牛油,能让咖啡喝起来更顺滑,也充分体现新加坡咖啡的特色。(李健玮摄)
记者还在为眼前所见感到“震撼”之时,原本在悠然喝着咖啡的师傅已就位,迅速拿起铲子奋力翻动咖啡豆,避免豆子粘在一起。关键时刻只有短短十来分钟,得抓紧!接着师傅将咖啡豆装进麻包袋,然后继续喝咖啡和吃面包。看起来一派怡然自得,这是得练就多少年的功夫啊!
炒好的咖啡豆倒进搅拌器后,师傅须不停翻搅,避免咖啡豆烧焦。(李健玮摄)
咖啡豆冷却后,再研磨成粉和包装。如此耗时耗力的技术工序,令许多业者选择退场,或把主场搬到营运成本较低的马来西亚。金源源老板孙利顺(54岁)却有着他的执念,那就是“新加坡咖啡”。
金源源咖啡的老板孙利顺,希望更多消费者品尝到香浓美味,不酸不苦的新加坡咖啡。(李健玮摄)
他强调:“新加坡烘焙的咖啡不应该统称为南洋咖啡。在新加坡,传统咖啡的比例差不多都是60公斤咖啡豆加18公斤糖,在马来西亚60公斤咖啡豆,有些厂商会加到50公斤糖,泡出来的咖啡味道很不一样。在本地炒咖啡豆,虽然成本很高,工人也难请,但自己看得到,比较可以控制品质。”金源源咖啡选用的是从印度尼西亚进口的罗布斯塔(robusta)咖啡豆。
金源源为咖啡头手提供冲泡工具,还指导他们如何冲泡出好喝的新加坡咖啡。(李健玮摄)
除了烘焙优质的新加坡咖啡豆,孙利顺也率先采用卫生便利的铝箔包装袋,还花了许多年扭转咖啡头手对咖啡铁桶的偏爱。他也指导咖啡头手如何泡制香浓美味的新加坡咖啡,这才不会浪费好的咖啡豆,让食客见识到传统咖啡不酸不苦,口感精致。
金源源弃用传统铁桶,改以铝箔袋包装咖啡豆更卫生便利。(李健玮摄)
从本地批发到海外零售品牌
回想当初,孙利顺并不爱喝咖啡。他在服完兵役后,前路茫茫时有人找他合作批发咖啡粉:“之前我对咖啡豆一窍不通,合伙人问我要不要一起,年轻人就敢敢做。当时我们只是单纯进货,然后把咖啡粉批给咖啡摊位。
“两年后他退出,我一个人扛下来,慢慢试着自己进咖啡豆,然后请工厂炒,可是品质很难控制。后来我自己炒咖啡豆,因为没有自己的地方,租过店屋的后巷、角落和半间工厂,有人投诉就得搬。”1995年孙利顺终于在德福巷租下一间厂房,他形容为“自己的屋顶”。
25年来金源源从一间厂房发展到四间厂房,孙利顺除了做批发生意,也开发面向消费者的较健康独立袋装产品“金队”(Kim's Duet)。金队是为日后进军中国铺路的新注册品牌,之前都称金源源,目前可在好超市(HAO Mart)和金队网站购买。记者有缘喝到一杯老板亲自冲泡的无糖咖啡乌,即使转冷后也非常顺喉,还能尝到丝丝甘甜和淡淡果香。
搬到勿洛食品城后,烘焙、研磨、包装和货仓将在同一屋檐下,省却在厂房之间输送的麻烦,也可以完善整个流程。孙利顺计划未来开放工厂让公众组团参观,尤其是中小学生,让他们从小接触到新加坡咖啡文化。此外,他也准备开发冷泡咖啡等多元化产品,打入年轻人市场。
虽然对即将搬到勿洛食品城充满期待,孙利顺对德福工业区还是有一份不舍:“怎么说我会有今天,也是因为搬来这里。记得刚搬来的一两年后,工厂还发生大火,幸好当时有做了防火隔板,所以没有烧到隔壁,我们收拾整理三四天后重新开工。”
孙利顺希望从这里启程后,将迈向一条更宽广的道路,让更多消费者体验到香浓带劲的传统咖啡,美味完全不输给西式咖啡,因为得加入糖和牛油,烘焙考功夫又成本高。的确,我们愿意付四五元光顾咖啡馆,却很少感恩咖啡乌一杯只卖一元多。
金源源咖啡贸易
地址:Blk 24 Defu Lane10 #01-224 S539205
电话:62815055
营业时间:早上9时至傍晚5时(周一至五)/早上9时至中午1时(周六)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