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收购动视暴雪案终于尘埃落定。从去年1月18日宣布收购之日开始,这笔收购案经历了美国、欧盟及英国三地审查机构长时间的反垄断调查,终于在今年10月13日正式收购完成。微软正式发布公告以687亿美元收购动视暴雪。这笔创下游戏史记录的收购案,历经20个月漫长的周期。本次交易完成后,意味着微软将成为世界上收入第三高的游戏公司,仅次于腾讯和索尼。而随着动视暴雪旗下游戏加入微软阵营,后者也有望跟索尼掰手腕,甚至变革游戏商业模式。然而这一事件只是游戏市场洗牌的开端,而围绕游戏市场的整合仍然在继续。目前,包括EA(Electronic Arts,艺电)、育碧等海外大型游戏制作、发行公司都传出并购的消息。微软、迪士尼等大型游戏发行商收购的行为,可以看作是为成为“游戏巨头”的铺垫。全球游戏行业并购成风,某种意义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内卷式的比拼,至此,“大玩家”时代的到来。
图片来源:unsplash
一波三折收购案的背后
在游戏产业不断壮大,游戏公司间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微软成功收购动视暴雪,无疑会对全球游戏产业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微软与暴雪的结合,将带来丰富的游戏资源、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也正因如此,之前包括英国在内的多国监管机构,均对此次收购可能带来的市场垄断隐忧高度重视,导致微软收购暴雪一波三折。
付出690亿美元的天价,微软看中的是动视暴雪的顶级IP和品牌影响力。《使命召唤》是动视暴雪的招牌作品,这款游戏的全球影响力不可忽视。它的成功不仅为动视暴雪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更在游戏社区中积累了大量的人气和口碑。对于微软来说,收购动视暴雪就意味着大大提升了其在游戏市场的影响力。
图片来源:经济观察报
相比于已有的游戏IP资源,微软或许更看重动视暴雪在游戏行业的技术沉淀。动视暴雪在游戏开发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技术积累,从《魔兽世界》到《使命召唤》,无不是运用当时业内领先的尖端技术打造出了深受玩家喜爱的作品。微软在拥有了足够的技术研发实力后,无疑将在游戏开发上走得更远。
“1+1>2”,是企业重大并购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微软作为全球科技巨头,本身在游戏产业扎根多年,其硬件和软件方面都有着不俗的表现。Xbox和SONY的PlayStation2,以及任天堂公司的NGC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动视暴雪的加入,将让微软在游戏内容方面得到极大的补充,使其在游戏产业的各个环节都具备了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图片来源:unsplash
毫无疑问,中国游戏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游戏市场之一,具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微软不可能放过这一庞大市场。之前动视暴雪与网易解除合作关系,留下了市场空白。与中国的电影、动漫等产业进行跨界合作,通过联合推广、版权共享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动视暴雪IP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或将成为微软接下来的发力重点。
游戏巨头加速整合
近年来,围绕游戏市场的整合一直在悄然进行。2022年1月,索尼互动娱乐公司(SIE)宣布以36亿美元收购游戏制作商Bungie。Bungie是多人射击游戏系列《命运》(Destiny)和《光环》(Halo)的开发商。同样在2022年1月,两家知名的上市游戏公司Take-Two和Zynga宣布达成并购协议。包含债务在内,Take-Two以127亿美元的企业估值收购Zynga。
Take-Two是畅销电子游戏“侠盗猎车手”(Grand Theft Auto)开发商RockStar的母公司,拥有众多受欢迎的主机游戏(端游)的IP,比如“文明”“NBA2K”等。Zynga则是开发了美国版“开心农场”(Farm Ville)的社交游戏公司,凭借在美国社交网络黄金时期的发展一跃成为最成功的游戏公司之一。此外,2022年,腾讯曾以3亿欧元收购育碧(Ubisoft)母公司 Guillemot Brothers 49.9% 的股份,将其在育碧的股份从此前的4.5%增至9.99%。
根据育碧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3月底至9月底)财务报告,上半年育碧累计收入同比增长14%至8.36亿欧元,净预售额同比增长18%至8.22亿欧元,营业收入为1610万欧元。育碧研发的《刺客信条》是无数玩家心中的一代经典。据了解,育碧研发的一款海盗题材游戏《碧海黑帆》目前已经历7次跳票,这款于2017年正式公布的游戏作品至今仍未与玩家正式见面。种种传闻让育碧处于并购流言之中。
图片来源:unsplash
同样深陷并购传闻的还有游戏大厂EA。曾有消息指出,EA正在积极寻求合并,而其潜在下家则包括苹果、迪士尼、亚马逊等知名公司。这家研发了包括《极品飞车》《FIFA》《模拟人生》《星球大战》的知名游戏公司承载着无数玩家的记忆。EA发布的 2024 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其营收为19.1亿美元。第二季度的净预订量达到 18.2亿美元,同比增长 4%。净利润从去年同期的2.99亿美元增长至3.99亿美元。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